豪门情结与皇室想象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6-27 9:56:45 · 来源:新京报
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英国,或丹麦,甚至日本般拥有皇族,所以“豪门”才会成为心理和实际上的补偿。
久未有演艺作品的李嘉欣近日又成为传媒焦点,她与几位富豪的绯闻再度传得沸沸扬扬。现实里有大美人女明星过生日,富豪一掷千金博她一笑;连续剧也乐此不疲地搬演着类似情节,只不过背景不是现在,而是女人必须以色相换取生存的“过去”,红了一出《金枝欲孽》,效颦者有《大清后宫》。
虽说现实乍看没有这些戏剧般险象环生、人人自危,但“好戏在后头”的刺激性,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还是一样的。是的,我一直认为拍了又拍的清装宫闱剧集在华人社会仍有市场,是因为中国人最容易把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投射到它之上:我们其实都想像欧洲人一样,拥有一个既被羡慕,又被唾骂的“皇室家庭”。
又正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英国,或丹麦,甚至日本般拥有皇族,所以“豪门”才会成为心理和实际上的补偿。表面上看皇帝家庭只有一个,豪门却如百家姓,随时可以列出长长一张名单,两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最大分别,是象征那个国家最高道德典范的第一家庭绝对不能犯错,但民间的寻常百姓,即便再财雄势大,也不用承受同等压力。因此,大家不难发现欧洲(例如英国)的狗仔队主力是咬住女皇伊丽莎白一家子不放,相对于皇室,他们对一众大亨明星名人反而较为“对事不对人”。
反观我们的大小传媒,却是渔翁撒网,疲于奔命。大概要怪至今未能锁定一个长期能够提供绯闻、丑闻、奇闻和没有新闻也可以随时替他制造新闻的对象。这样的对象虽然可以由艺人名人出任,但请别忘记,艺人可以息影,名人也可以归隐,甚至政治人物也可以用下台来避开所有长短镜头,唯独皇室中人一日是蓝血人,一辈子也是蓝血人。
华人地区却缺了尊贵的皇室可以提供新闻,唯有劳烦媒体一边打造,一边经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香港创刊的某周刊开了先河,每期例必报道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将殖民地的夕阳风情向草根市民推销。是以新兴词汇如Ball场(舞会)、Ball后等,为香港人大量制造提升身份地位的欲望;再不久之后,同一机构出版的日报更将炽热升级:豪门中人穿什么,吃什么,买什么从此天天见报。
本来,皇室人员与艺人明星在性质上的最大分别,是前者每次在媒体出现,理应都是执行公职如出席慈善活动。带有服务社群性质的活动不同于个人宣传,不是为了娱乐大众。在没有皇家的地方,艺人明星在担起贵族责任之余,还要身兼二职:既要有让人景仰的人格,才会使善事做得有说服力;与此同时,他们又不能完全罔顾大众被其吸引的真正原因:毕竟不是因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他们或风流倜傥,或美艳不可方物———总之都是“欲”。
针没有两头利,艺人明星也不可能个个做到一人分饰魔鬼与天使。因此,他们的生涯注定是要不精神分裂,要不就像我们的刘德华:从他即将要发的新唱片的主题看来,他的确是向着另一个境界进发———不是贵族,不是元首,是成为某种精神领袖?若他追求的目的是“成功”,那么他肯定是抱了破釜沉舟之心:将私生活归零。
从观众的七情六欲中升华超脱,代价可能是多了一些人的支持,失了一些人的兴趣。凡夫俗子生活里不能缺少的,离不开的是《金枝欲孽》、《大清后宫》与21世纪现代人心态合谱的古今交响曲:大美人会否终于嫁入豪门,即是“入宫”?”入宫”后能否继续受君王宠爱?君王之上又可有太上皇和太后?大美人的命运和中国史上的后妃将有何雷同?
要逃避上述诅咒,除非如张曼玉,虽然她的“远嫁”还是会被宫廷连续剧的死忠粉丝定性、归类为“王昭君”。
林奕华(香港戏剧导演)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