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风险加大的同时,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在同步扩张,且势头强劲
文/陈凤英
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尽管各国经济同步扩张,但形势仍喜忧参半:一方面,国际油价飙升,全球发展失衡,股市跌宕起伏,各国央行银根紧缩,使世界经济发展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持续发展,资本市场十分活跃,投资与消费信心上升,使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减缓,但扩张势头不会逆转。
全球经济同步扩张
据国际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经济同比增长3.4%,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速70%,其中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5.3%、3.1%和2.4%。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由去年第四季度7.4%的高增长中季度性回落到5.3%,但秘鲁、新加坡和我国经济增长分别高达10.7%、10.6%和10.3%,土耳其、委内瑞拉、印度和阿根廷则为9.5%、9.4%、9.3%和9.1%。据统计,目前全球60个主要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无一衰退,这是自1969年以来的首次。
世界经济形成了三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范围最广、势头最强的发展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乐观认为,世界经济虽然面临诸多风险,但依然在强劲扩张的轨道上。IMF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4.9%和4.7%,2008~2011年将年增4.6%。如果不出意外,本轮世界经济的扩张周期将延长。摩根斯坦利认为,世界经济同步复苏势头将持续下去。
首先是三大经济体同步步入复苏轨道,美国经济稳健增长,日本经济步入全面复苏,欧元区经济逐渐转好。
美国经济扩张强劲。在高油价和“双赤字”重压下,美国经济表现出极强的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核心通胀压力不大,企业利润增加,消费与投资增长。IMF预测,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将增长3.4%和3.3%。美国《总统经济报告》预测,2006~2011年美国经济将年均增长3.2%,劳动生产率将年增2.5%。摩根斯坦利认为,旺盛的资本支出、稳健的全球增长和强劲的就业和收入增加,将抵消楼市降温的不利影响,支撑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支撑美国经济扩张的有利因素有三:一是企业投资增势强劲。今年第一季度,企业投资增长由去年第四季度的4.5%提高到13.1%,其中设备与软件投资由3.1%提高到13.8%;二是出口增长迅猛。今年第一季度,商品与服务出口猛增14.7%,是自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快的,其中商品出口增长20.8%,为近20年来最高;三是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就业增加(5月失业率为4.6%)与收入增加(5月职工工资增加3.7%),使第一季度居民消费猛增5.2%,为近10个季度最快。居民消费在美国GDP中占70%。凡此种种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日益多样化,内外需求旺盛与企业投资强劲,将使美国经济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日本经济全面复苏。去年日本经济增长2.7%,高于IMF预测的2%。日本内阁府最近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3.1%,2005财年(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GDP增长3.2%,为15年来最高纪录。日本政府乐观预测,本此经济扩张有望成为战后最长的。据统计,到今年3月日本经济扩张已持续50个月,假如增势持续到今年底,那么将超过战后最长的扩张期(1965年10月至1970年7月,持续57个月)。OECD预测,2006年和2007年,日本经济将增长2.8%和2.2%。国际机构认为,日本经济正在步出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复苏步伐日益稳健,依据主要包括:一是改革成果初显。呆账痼疾最终解决,通缩现象基本结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二是自律性复苏明显。企业利润上升,投资意愿增强,职工工资增加,失业率趋降,消费支出增长;三是外部环境有利。美国经济扩张,亚洲经济向好,带动日本出口持续增长。然而,日本依然面临高债务率、人口老龄化、改革深化等问题,经济复苏尚需稳固。
欧元区经济开始好转。受高油价影响,去年欧元区经济只增长1.4%,其中意大利和德国经济增长仅为0.1%和0.9%,低于OECD平均增长2.8%水平。今年初,欧元区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第一季度经济增长2.4%,其中三驾马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增长1.6%、2.2%和2.4%。世界经济发展强劲,使欧元区今年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1%,而个人消费增长与企业投资加速,又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利好因素。
然而,欧元区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未来仅能维持温和增长,因为:其一,占欧元区经济近50%的德国和意大利经济近期不会有大改观,GDP只能增长1%~1.5%,由此影响整体经济形势;其二,高失业率与人口老龄化,使欧元区商业活动很难活跃;其三,高劳动成本与低消费需求,将抑制企业更大投资欲望;其四,《稳定与增长公约》限制着各国宏观经济调控余地。OECD预测,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将分别增长2.2%和2.1%。
其次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进入稳定发展期,亚洲增势最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领头作用明显。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普遍乐观。这是因为,在当前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扮演着全球经济繁荣的主角。据IMF统计,2004年和2005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6%和7.2%,今明两年将增长6.9%和6.6%,2008~2011年将年增6.3%。虽然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减缓,但依然明显高于过去20年的4.6%增速。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宏观环境大大改善:其一,通胀大幅下降。IMF预测,今明两年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将为5.4%和4.8%,2008~2011年将降到4.2%,而上世纪80~90年代高达65.4%和12.9%。其二,国际收支明显好转。原材料尤其是油价上涨,使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增加,债务压力缓解。IMF预测,除中东欧外所有发展中地区均有顺差。其三,南南合作全面方兴未艾。亚洲、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领域拓宽,市场加速开放,资金加快互流,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发展中大国牵引效应凸显。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经济加速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雁。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先后崛起,改变着世界经济增长态势,使全球繁荣扩散至亚洲以外的拉美、东欧和非洲,世界经济发展循环将持续更长时间。OECD乐观预测,2006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7%和9.5%,印度将增长7.5%和7.1%,俄罗斯将增长6.2%和5.7%。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将对发展中国家起明显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使更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相继崛起。
三是亚洲增势为全球最快。亚洲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IMF预测,继2004~2005年增长8.8%和8.6%,今明两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分别增长8.2%和8%,2008~2011年将年增7.5%。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颇多:首先,区域环境宽松。中印经济强劲扩张,日本经济自律性复苏,区域合作如火如荼,使区内贸易与投资相当活跃;其次,后发优势凸显。全球业务外包与研发国际化,加速产业转移与技术溢出,使亚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研发和外包基地,后发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最后,该地区各经济体内需趋旺,内生发展潜力大。
增长中隐含减速风险
今年上半年,各国利率上升,原材料价格走高,股市震荡下滑,楼市泡沫形成,给世界经济形成减速压力。但油价高企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失衡则是中长期风险。
首先是油价持续飙升。油价周期性上涨已是不争事实,并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相呼应。估计,近期油价难以大幅回落,未来不可能回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低油价时代。
当前,油价上涨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油价走高始于2000年,当年猛涨57%,而后因世界经济出现“增长性衰退”,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过去3年中,世界经济复苏强劲与石油需求旺盛,推动油价持续上涨117%。然而,今年上半年油价跌宕起伏,主要源于伊朗核问题升级。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今年油价将涨到64.2美元/桶,明后年回落到61美元/桶和56.9美元/桶。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报告认为,我们正进入“石油价格新时代”。报告预测,到2025年,以实际美元计算,即扣除通胀因素,石油价格会达到每桶57美元,相当于名义107亿美元/桶。因为,到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71%,年均增长2.2%,需求旺盛无疑会推高价格。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适应一个较高油价的时代。
当前,伊朗核问题是挂在国际油市的一把剑,无论是掉下还是悬着,都会影响油价走稳。原因是,伊朗核问题远比伊拉克问题复杂。一是伊朗是居沙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国,占全球石油探明储量11.5%,产量占5.1%,日产原油383万桶(2006年4月),产能达400万桶,是继沙特后欧佩克的第二大产油国,世界第四大产油国(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日出口原油250万桶。此外,伊朗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天然气储量占世界15.3%,是居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天然气资源国;二是伊朗在中东居重要位置,直接威胁到海湾地区的海上通道—霍尔木斯海峡安全。一旦伊朗问题演变成危机或战争,海湾地区1600万桶/日的出口原油将受到供应中断威胁,它占世界石油贸易的32%。在供应紧张情况下,即使出现200万桶石油的供应中断,也会引发全球性市场恐慌乃至危机;三是伊朗是一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中东大国。与伊拉克不同的是,其政府是民选的,有良好社会基础,与周边地区关系不错,而且国际社会在伊朗的利益不一。总之,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事关全球能源安全。
然而,超高油价最终回归合理价位是趋势。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曾被宣布为“永久性石油短缺”,但后被80年代供过于求和价格下滑所否定。目前,高油价正改变着各国的能源政策,重点由开源转向节流,各国更关注战略石油储备,国际能源合作如火如荼,生产国在增加生产,消费国在强化节约。凡此种种将使“短缺”现象纾缓,最终使油价回归到可持续的正常价位,约40~50美元/桶。
其次是全球失衡形势严峻。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发展失衡。然而,失衡成因十分复杂,调整难度很大,问题主要在美国。
一是经常项目失衡。发展中国家巨额顺差与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庞大逆差,石油美元则加剧失衡。上世纪80年代,全球发展失衡主要在美国与欧盟和日本之间。近几年,国际原材料尤其是油价上涨,使全球失衡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发展中资源国经常项目顺差增加。IMF预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将由2003年的1439亿美元增到今年的4867亿美元,中东产油国所占经常项目顺差的比重将从39.8%增到50%,达2409亿美元;独联体由24.9%略降到23%,剔除俄罗斯,顺差仅为24亿美元;亚洲顺差比重由58.9%降到32.8%。上述数字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顺差主要集中于中东、俄罗斯和亚洲,共计5128亿美元。另外,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由1997年的1409亿美元(占GDP1.7%)增到今年的8642亿美元,欧元区顺差则由955亿美元转为逆差238亿美元,日本顺差将减到1451亿美元。可见,石油美元是加剧当前全球失衡的关键因素。
二是储蓄失衡。发达国家低储蓄率与发展中国家高储蓄率,关键在美国与亚洲之间。以2005年为例,发达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为19.4%,美国仅13.6%,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达30.3%,亚洲高达38.2%。此外,主要国家间消费失衡同样加剧全球失衡。如美国私人消费占GDP的70%,日本和欧元区为57%,我国只有40%。据IMF统计,截至2005年底,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累计2.9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60%增至69%。
三是资本逆向流动。低收入国家资本向高收入国家(主要是美国)流动。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资本充足,处于资本流动的上游即供应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处于下游即接受方。然而,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则呈“水往高处流”怪象,即发展中国家(东亚和中东)资本向发达国家(美国)流动。据IMF统计,2004年美国使用了全球经常项目顺差的70.1%,弥补其投资率与储蓄率之差(达6.1个百分点)。截至2005年6月,欧佩克成为继日本(6800亿美元)和中国(2430亿美元)后,与英国持平(1400亿美元)的第三大美国国债持有者。
四是全球化为始作俑者。失衡现象被放大,逆差与顺差被混淆,最大赢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等升值和美元贬值,最终解决了失衡问题。然而,当前全球失衡的始作俑者是全球化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其产值占全球产出的9.3%,商品出口占国际商品出口的33.3%。生产国际化使贸易逆差与顺差的界线被混淆。因为,跨国公司产品返销,业务外包、研发国际化等,使赢家与输家关系被颠倒,参与者已经扩大到广大发展中国家,问题之复杂不能再用汇率变化来解决,但失衡表象将随全球化的深化而加剧,并趋于常态化与长期化。解决全球失衡的最好办法是,亚洲和石油美元持有国增加消费,美国则增加储蓄,尤其是私人储蓄。□(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