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前妻亲手导演弑夫血案 杀人后抛尸焚尸
6月21日,本报刊登了《前妻亲手导演“弑夫”血案》一文,报道
了轰动滨城的一桩惨案。因不堪前夫纠缠而亲手导演“弑夫”血案的犯罪嫌疑人李媛,目前陷入了无边的悔恨之中。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6月14日、16日、23日,记者先后三次与李媛进行了面对面地深入交流。
“除了让他‘消失’,我别无选择”
6月14日,天阴沉沉的,还不时地飘着雨滴,记者一早便来到市看守所门口。上午9时许,记者见到李媛时,她正低着头被民警从市看守所那堵高墙内带进警车。当她抬起头与记者的目光交会时,她清秀的容貌和温柔的外表令记者惊异,让记者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名娇弱的女子竟然狠心地导演了这起“弑夫”血案。当记者坐进警车向她表明了身份和采访意图时,她的眼睛里瞬间写满了惊恐。为了让她放松下来,记者与她闲聊了一些人生感悟后,渐渐地切入了主题———记者与犯罪嫌疑人李媛(左)面对面。
“你知道杀人犯法吗?”记者问。
“当时没有考虑到后果,现在知道了。”李媛轻声地说。
“除了致他于死地,你有没有想过采取其他途径来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记者问。
面对记者的提问,表情十分沉痛的她思考了片刻,悄然地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除了让他‘消失’,我别无选择……”
由于当天警方押解李媛前往招远是为了指认犯罪现场,即将再次回到当日抛尸、焚尸现场,一路上她的情绪躁动不安,仅仅简单地回答了记者几个问题,便不再作声了。
“多年积累的仇恨,使我非常恨他”
6月16日和23日,记者又先后两次随同环翠公安分局办案民警来到了市看守所,与李媛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在这两次采访中,李媛的情绪已稳定了许多,但依然紧锁眉头。
记者单刀直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想让他在你的生活中‘消失’?”
“之前我只想找人教训他,但他是混‘社会’的,很少有人能收拾得了他。2003年至2004年,他两次被人砍伤,为治疗我没少给他钱。后来,我发现他管我要的钱,不只是看病,还赌博、玩女人,我就心理不平衡了。我辛苦赚的钱,是为了过日子、养孩子,给他是为了治病的,他凭什么这样做。手脚残了的他没有其他来钱的门路了,就知道不断地向我要钱,不给就打我、骂我……加上多年的婚姻生活,他对家庭、孩子的不负责任,就知道在社会上混,干一些非法的事情,我想制止也制止不了,每次制止都要挨顿暴打,耳膜也被打坏过……点点滴滴积累了很深的仇恨,使我非常非常恨他!”此时,李媛的情绪越说越激动,狠狠地哭着回答了这个问题。说到伤心处,李媛潸然泪下。
“他死了,我松了一口气”
采访中,李媛告诉记者,她曾试过用其他途径解决问题,也曾报过警,但“清官难断家务事”,她和张庆海之间的“战争”并未因此终断。
“这些年的婚姻生活,面对这样的男人,你没有向亲友求助过?”记者问。
“有,但谁也帮不了我。他脾气火暴、动不动就打人,这一点他父母、兄弟姐妹都知道,也曾多次劝说过他,但他都当‘耳边风’……有好几次他打我时,我还向派出所报过案,但他冲着民警开骂,称‘我们夫妻俩吵嘴,关你们什么事’……以前邻居、居委会的人知道他打我,都前来劝说过他,但都被他骂得不敢再来了。我跟他说:‘我打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但他威胁我说,他是‘社会’上的人,不管我走到哪里,他都能找到我。”李媛哭着说。
“据我了解,2000年你们就到法院办理过离婚,为什么直到2003年才正式离婚了呢?”
“当时,我和他一起到法院办理相关手续,但在填写离婚理由时,他突然骂法院的工作人员。为此,法院的工作人员请他出去。我见他气冲冲地打车走了,害怕会发生什么事,材料我还没有填完也跟着离开了,婚也就没有离成。”李媛说。
“现在他死了,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记者问。
“唉……”李媛长叹一声后说:“当时,我很害怕,吓得双腿一直都发抖。事后,我觉得他死了,真地让我松了一口气,终于没有人再欺负我了,我终于不用再看到他那张恐怖的脸了。”
“我后悔触犯法律,还连累了女儿”
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生活的磨难后,脱离了轨道,最终走向了家破人亡的境地。尽管这并非李媛所愿,但作为这起“弑夫”惨案的导演者,李媛的内心是否后悔过?
“当时从威海到招远的运尸途中,你都想了些什么?”记者问。
“我在想,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我知道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李媛说。
“当时你怎么会让女儿在案发现场呢?”记者问。
李媛又长叹一声后说:“我不想让女儿在现场,我让她走了,但她后来回来了。当时出事时她吓得蹲在一边直哭。我很后悔,让她看到了那残忍的一幕……”
“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人们说?”记者问。
“对于自己犯下的罪,我愿意承担一切,但我希望政府和领导救救我的女儿,孩子还小,才15周岁。这毕竟是大人的事,不是孩子的事,这种家破人亡的感觉使我没有信心和勇气活下去,只有孩子是我唯一的希望……”李媛哭着说。记者与张庆海生前女友李茹莘(左)面对面。
两女各执一词,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6月23日,死者张庆海生前的女友李茹莘表示要与记者面谈。
当日下午5时许,记者见到李茹莘时,她清纯的面容、开朗的性格让记者很是纳闷:是什么将一个20多岁的姑娘和一个40多岁的男子“牵”到一起的呢?
记者开门见山地问:“你在电话里跟我说,2003年张庆海和李媛离婚是有内情的?”
“是的,这是张庆海生前跟我说的。我是2002年冬天认识张庆海的。当时,我姐生病了,我们母女三人在威海无依无靠,幸遇张庆海帮助我们。后来,我和张庆海相好后,他老爱在我面前管他的妻子李媛叫‘家长’。他说,他们欠了别人很多钱,只要他和‘家长’离了婚,‘家长’就可以不再被别人骚扰,还可以用他们共有的财产做抵押换钱做生意……而且张庆海怕我会因此跟他要名分,还向我表明,‘家长’说了过段时间我们再复婚……”李茹莘潸然泪下地说。
“张庆海经常打李媛吗?”记者问。
“不可能,他并不是善施家庭暴力之徒。当然他是混‘社会’的,脾气非常火暴,但他绝对不会无故打人……而且即使离了婚,张庆海还是很照顾李媛,我经常陪着他到他和李媛的家帮忙收拾‘家务’……当时我还觉得自己做的事挺荒唐的……”李茹莘苦笑着说。(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后记: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本案的两个悲剧人物在感情开始出现裂痕时,张庆海的为人和品性已渐渐地暴露无疑,李媛也心知肚明。可惜的是她没有“亡羊补牢”,勇敢果断地选择离婚,而是在种种顾虑中选择了忍耐。直到彼此之间的感情裂痕到了已无法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也无法愈合时,李媛这才冲破思想枷锁的束缚,选择终结这段不幸的婚姻。
然而尽管如此,离婚时李媛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上的态度不坚定,是促成今日这个悲剧的一个导火索。一步错,步步错。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李媛不但没有享受到预期的幸福,而且尝尽了张庆海以此为借口的百般纠缠。这时候其实她可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怨”,不应因畏惧张庆海的威胁而犹豫不决,直到愤恨累积得冲破忍耐的底线,而采取“过激”行为。
剖析这场悲剧,记者无意再指责李媛或张庆海任何一方,旨在警示一些生活在类似家庭中的人以此为鉴。张庆海生前即使有再大的罪过,也应由法律制裁而不应落得被焚尸的下场,与此同时,李媛也将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只是,本来李媛应该是法律保护的受害者,最终却成了加害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固然有其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的决定因素,但这同样带出一个沉重而又发人深思的话题:在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的今天,谁来扫除妇女权益保护中的盲点,避免上述悲剧再度重演?当然,在李媛、张庆海和李茹莘三者之间的纠葛中,目前毕竟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明朗”,我们也不排除还有其他因素促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记者王晓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