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伴随着沈阳“主题市场群”的日益壮大,沈阳成就“东北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曾经半露天的东北摩托车市场现在已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园区化厅式大市场。本版照片由图片中心记者王林摄
深度备忘
一条街路,一个地区,出现了售卖同样或类似商品的人群……一个或大或小的市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它可能给周边居民带来购物便利,也可能由于占道惹来非议。
那么,如果给这样的市场一方天地,让买卖双方在严整的规划下自由交易,市场也随着竞争的变化自我升级,风险当然会伴随始终,因为市场地理位置的改变、场地的升级,都可能使其原有的地理优势出现改变,而丧失原有的市场份额。但同时,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培育当地优势,区域性市场的兴起也为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无限商机。
6月18日,位于东陵区的沈阳东成工程机械交易市场正式对外营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沈阳重点建设的12个大型批发市场之一,它的开幕奏响了东陵区2006年十大专业市场升级改造的序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拉开了沈阳“主题市场群”跨向“名牌商圈”的崭新序幕。
“目前,国内二手车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国内私家车市场的成熟,两年内,二手车市场将火起来。”6月27日,在建设得如火如荼的沈阳中晨汽车交易市场施工工地上,东陵区商贸和旅游局局长曾大雷神采飞扬地说,“谁能抢占二手车市场,谁就将抢得市场先机。”
中晨二手汽车市场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建胜告诉记者,这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沈阳中晨集团和日本丰田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日方经过数次考察,决定投资500万美金,在市场建成后,将派两名专家进驻,帮助中晨高起点建设辐射全东北的大型二手车交易市场。
而沈阳方面,也为此进行了数次实地考察。“对于日本二手车市场的成熟,我们早有耳闻,可一走进人家的市场,我们还是被其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惊呆了。”曾大雷说。考察回来后,东陵区经过多方认证,很快决定扶持这个项目,引进日本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做东北最棒、最规范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先有“势”还是先有“场”
新华社记者采访东陵区委副书记秦庆育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东陵区市场“办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兴一个”的底气从何而来?秦庆育的回答很简单:“顺其自然。”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自发形成了许多专业性、综合性市场。“当时,这些市场大多是占道市场,卖的多半是假冒伪劣产品,虽然人气很旺、势头很好,但是负面的东西比较多。准确地说,这些市场只是‘集市’,还不能算是市场。”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秦庆育深知:机械管理,市场就会被管死。
“其实,老百姓也不容易。”秦庆育说,“有些市场真的取缔了,就会断了一些真正想守法经营的小本生意人的活路。”怎么办?政府莫不如因势利导。了解东陵区的人都知道,名扬国内外的南塔鞋城,20多年前就是这样产生、发展起来的。
那时候,沈阳五爱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服装销售带来巨大的客流。于是,一些卖鞋的小买卖人,就在五爱市场周边摆起了地摊。可是,无照经营的街边买卖,自然不是长久之计。也正是这个时候,东陵区在南塔筹建的露天鞋市开始招商。商贩们觉得,在南塔缴点儿税就可以正经做买卖了,因此很快被吸纳进去。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起点,使南塔鞋城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辐射东北、甚至全国的大型鞋业批发市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东陵区的专业市场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依托鞋城建成的鞋业园生产基地,自然发展起来的东北日杂市场、东北摩托车市场、汽配商城、阀门市场……这些区域性中心市场在逐渐消亡与成长壮大中经历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
截至去年,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东陵区各类市场已经发展到54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24个,共有摊位数1.5万个,全区年市场交易额150亿元。该区形成了以经营鞋类、日杂、电子、煤炭、摩托车及配件、汽车、装饰材料等各类商品为主的,批发、专业、集贸结合的区域性商品市场体系,构成了南塔、长青、东陵路三大市场群。
从露天市场到棚式市场,再到厅式市场,不论是先有“势”,还是先有“场”,东陵区办市场,一路走来,一直信奉的原则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拿什么打破传统市场困局
有观点认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沈阳要想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不可少。而市场与商场相比,在吸纳就业、拉动经济、增加税收、积聚社会力量等方面,显然有更大的优势。
区域性中心市场的繁荣,不仅会给当地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也给当地百姓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真金白银的实惠。
沈阳市商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批发商业将增强沈阳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吸纳辐射作用。到“十一五”末期,沈阳将全面建成东北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谈到区域性市场发展如何有效契合城市的发展脉搏,秦庆育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为城市的主导产业配套。”
沈阳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在东陵区看来,首先与其配套的就应该是钢材市场。后来,随着城市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兴起,东陵区又相继配套了木材、炊具、装饰材料市场等等。也正是这种合理的配套,使东陵区截至2005年,实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余人,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升至37.5亿元。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看到了专业市场的辐射作用,各类专业市场因此风起云涌。就连经历了群雄并起的严峻竞争考验,仍然稳坐东北市场、辐射全国的南塔鞋城、东北日杂,也不得不接受后来者“分羹”的现实。
曾经辉煌的传统市场该如何打破困局?6月20日,记者在东陵区工作报告上看到:2006年该区投资10亿余元对十大专业市场进行改造的计划已被提上了日程。
曾经半露天的东北摩托车市场现在已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园区化厅式大市场。正在为商铺认购忙碌的东北摩托车市场总经理赵光然,为记者描述着未来大市场的图景:“作为国内三大摩托车市场之一,改造后的市场,除了吸纳原有的200余户商家外,还将致力于吸引更多的国内知名厂商进驻,并着力打造摩托车4S店。”
市场升级后的“封闭产业环”
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一个市场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就会产生“主题市场群效应”,使得其他同类中小型专业市场逐渐萎缩或消亡,并将其辐射作用继续蔓延。
面对目前势头正旺的区域性市场升级,秦庆育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作为单纯销售平台的市场升级成一个地区性龙头产业链,以及其形成后带来的巨大带动、辐射作用。
如何才能把产业链加长,做成封闭的产业环呢?东陵区依然顺应了市场的选择———鞋业。不知不觉中,鞋城———鞋业产业集群———制鞋专业村———原材料市场,这样一条以鞋业为龙头的“产业环”迅速形成。
谈起这条产业链(环),秦庆育说:十年前,南塔鞋城已闻名全国,但鞋城大部分销售的却是外产鞋。本地虽然也自然形成了大量的制鞋散户,但是没有形成竞争力。于是,鞋业园应运而生。鞋业园的建立在吸引品牌鞋本地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制鞋企业的水平。现在鞋的质量上来了,地产鞋自然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同时,在鞋业园招商引资过程中,东陵区发现南方的制鞋商不太积极,通过长时间的探询,他们才发现了南方制鞋商的担心:沈阳缺少鞋业的原材料市场,总不能背着鞋料到沈阳来制鞋吧!于是,投资2亿元的金马(沈阳)皮革鞋材国际交易市场迅速酝酿,这个东北最大的皮革鞋材交易市场,已于今年5月正式开工。
“可是,这还不是一个封闭的产业环。”秦庆育说,目前,制鞋、卖鞋的市场虽然很红火,面对东北地区许多新兴市场招商时大量的优惠政策,许多南方商家也仍眷恋着沈阳这方市场,但是,鞋城的鞋卖了不少,利润却不多。原因就在于这个产业链的最关键一环:研发和科技创新。
“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跑。”秦庆育说。对于地方制鞋企业来说,不得不从跟风、贴牌等初始发展阶段中走来,但是不培育自我品牌的价值,我们的鞋业产业链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沈阳迎接“大物流时代”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协调;流通产业越发达,区域经济就越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方式的全新革命,物流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青春期”,各地也越来越视其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区位优势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沈阳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主要城市同在等距离辐射线上。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中国著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盘锦、轻纺之城丹东、化纤之城辽阳和粮煤基地铁岭,构成以沈阳为核心的共有2400万人口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因此,沈阳欲发展成为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
自2003年起,沈阳域内相继成立了辽宁国际物流货运中心、辽宁联合物流、南塔客货联运中心等大型物流中心。今年,全国排名第七的大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又将投资1.5亿元,在南塔建立沈阳中远物流城。同时拟建的东北物流园区,将选址桃仙地区,投资12亿元,规划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与桃仙空港副城建设相配套,建设东北地区最具规模的大型现代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大物流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正像秦庆育所说的:“作为地方政府,我们区域内的市场都是投资企业自己选定的,政府只是起到扶持的作用。毕竟企业对于市场的敏锐度、把握力要胜过我们。”
而从自发形成的集市,到或大或小的专业市场,再到“领军性主题市场”,直至上下游产业的逐步引入……伴随着沈阳“主题市场群”的日益壮大,沈阳成就“东北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脉络,已然清晰可见。
名词解释:“主题市场群”即“母市场群”,指若干具有子市场孵化能力的专业性市场群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