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策划/向从贵撰文/田德照傅正前杨伟鸣2005年,是我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的一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深入推进、成效显著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和广大国有企业,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围绕把企业做大做强,为湖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 “三个一批”:重铸荆楚崛起之脊梁去年省国资委重点抓了省建总、省工建总等企业的改革,认真做好双环、三环、省汽车集团、蒲纺、荆襄、鄂钢、大冶有色等企业改制重组的后续工作,其他出资企业如省种子集团、医药集团、黄金公司的改制工作,也实行一企一策,进展良好。列入去年目标任务的15户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50户国有骨干企业民营化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市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2%以上,改革收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历史遗留问题正在妥善处理。大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不断深入,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辅业单位和社会职能单位300多个,涉及分离人员3万多人。各市州所属企业已基本完成这项工作。为给企业减轻负担,省国资委与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协商,企业不良金融债务处置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完善按照新的国资监管体制的要求,省国资委以完善制度为突破口,以基础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了出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去年,完成了首批28家出资企业的清产核资和不良资产核销工作,建立了省出资企业财务决算审查批复制度,加强了企业财务动态监测。与19户出资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将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工作推到了实质化操作阶段。今年5月31日,省国资委首度发布了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同时,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的管理工作,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产权登记、国有股权转让等工作进行了规范,选择确定了企业国有产权定点交易机构,新批准设立了省产权交易中心襄樊、荆州、宜昌等12家分中心。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省级范围内产权市场的“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去年,省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产权交易5898宗,涉及资产总额248.6亿元,分别是成立以来7年总和的1.2倍和1.4倍。各市州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全面加强了产权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资产转让和产权交易行为。宜昌市还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纳入了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范围。重点组织实施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及股改过程中的国有股权管理工作。截止目前,我省已完成股改和进入证交所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已达34家。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省级的三个监事会已组建完成并于今年2月以省政府名义派驻9个省属大型企业。随着今年新制定的21件国资监管方面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实施,我省国资监管的法规体系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省国资委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着力推进全省的国资监管体系建设,目前17个市州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武汉、襄樊等10余个市州还新建或完善了国有资产经营平台。国有企业: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围绕汽车、冶金、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指导和帮助省出资企业及部分市州重点企业开展改革重组,促进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汽车行业:重点推进了三环集团与省汽车集团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冶金行业:重点抓了大型钢铁、有色企业的合作与重组,鄂钢并入武钢,中信泰富控股冶钢,大冶有色与中铝集团合作,年产16万吨铜板带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电力行业:将清江投资公司和省电力开发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省能源集团,整合地方水电、火电资源,提高了我省能源基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化工行业:通过双环、东风轮胎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重组,增添了行业发展新机。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了我省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数据表明:2005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为1158户,比去年同期减少20.79%,而实现销售收入3598.5亿元,利润总额232.99亿元,上交税金280.6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8%、12.82%和18.87%,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0.19%、69.33%和76%。党建工作:焕发活力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归口省国资委管理的60多家中央和地方企业均参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共涉及基层党组织1.3万多个,党员26.1万多名。省国资委党委高度重视,抽调精干力量参加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企业指导组的工作,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大型国有企业先进性教育活动。在一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共新建基层党组织167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47个,培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7749名,为基层党组织解决活动经费585万元,建设党员活动场地616个。着力解决了一批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问题、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在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会同省委组织部起草并以省委文件下发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企业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人才队伍、文明创建、职工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2006国企监管目标
全省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重点,落实责任,锐意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管;继续抓好“三个一批”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改制的收尾工作,进一步搞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企业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主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全省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加强国资监管机构和法规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在出资企业中继续推行年度经营业绩目标考核,积极启动任期经营业绩目标考核,使出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探索建立所出资企业预决算管理制度,完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产权管理,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推进向所出资企业派出监事会工作,强化财务监管;继续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再完成20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的任务,抓好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民营化改制的总结验收工作。抓好出资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巩固改革成果,全面完成市州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完成党政机关与所办工商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脱钩改制工作;积极探索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新机制,以及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势下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
在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国企骨干作用
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杨泽柱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我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年。当前,全省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是支撑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工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到2005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和上交税金,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6.96%、60.19%、69.39%和76%。多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交的利税对全省财政收入的贡献都超过60%,在职职工人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以上,成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加快全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一直都是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建设领域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建设,关系到小康湖北、和谐湖北建设进程。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按照“抓大求强,放小求活、国有资本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等既定的改革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产权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做大做强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努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骨干作用目前我国各领域的改革都在有序推进,这些既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由政府出资或给予优惠政策来推进改革的空间越来越有限;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增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临近结束,国有企业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职工群众对改革效应的预期普遍提高,做好国有企业改制和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留给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和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尽快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有可能因缺乏活力而陷于被动,发挥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愿望就会落空,进而将束缚和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湖北改革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责任,坚定信心,锐意改革,继续抓好“三个一批”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各市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成果。分类推进并切实抓好各级国资委出资企业改革,进一步搞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扶优扶强,做大一批地方企业。要加快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加快经理人员的市场化选聘、激励与约束的步伐。要继续引导企业继续深化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要督促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层党的建设,切实维护好企业稳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水平,推动其在将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真正发挥好骨干作用。
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十一五”设想
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发展目标
1、所出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4%;销售(营业)收入、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0-12%;2010年国有资产净值(可比口径)比2005年增值20-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2、围绕重点产业做强做精15-20家省级优势企业。通过加大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入,“十一五”期间,所出资企业新建项目91个,总投资606.96亿元。以电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冶金、化工、交通等产业为重点,改革重组与加大投入并重,把能源集团、鄂钢、大冶有色、三环、双环、省铁路公司、省煤炭投资公司等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强做精,使其成为全省行业排头兵,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企业。3、建立好三大平台,即投融资平台、资本运营平台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平台,为全省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
1、突出能源产业,促进能源集团、安盛公司、煤炭投资开发公司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能源集团、安盛公司、汉元公司等地方电力企业的电力可控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占湖北电网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能源集团,十一五期末可控装机容量将达到528万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48.2万千瓦,火电180万千瓦。安盛公司,将加大水电项目建设,2009年实现装机20万千瓦,水电资产约15亿元,年发电量6亿度,销售收入约2亿元。省煤炭投资开发公司,“十一五”期间将发展成为净资产6亿元、煤炭年运销量3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的企业。2、突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着力将三环集团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集团规划在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方面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共19项,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9.23亿元。在专用汽车方面,将形成十堰和武汉两个生产基地,形成5万辆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以上,出口量达到10%,零部件配套能力达到100万辆。3、突出冶金产业,做强做精鄂钢、大冶有色、省黄金公司等企业。鄂钢,“十一五”期间规划进行10项技改,总投资73亿元。大冶有色,将重点抓好四大改造共计12个项目,总投资为50亿元。“十一五”末,公司资产总额100亿元,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省黄金公司,“十一五”期间拟投资1.05亿元,重点搞好鸡笼山东区探矿等三个项目,黄金年产量由2005年的1.49吨增长到2010年的2.24吨,占全省黄金年产量比重上升到42%。4、突出化工产业,支持双环、盐业集团、长江盐化等企业做强主业。双环,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湖北盐业集团,将围绕提高加工深度、增加技术含量,新建、扩建重点项目3个,总投资2.77亿元。2010年,盐业公司盐的产量达到135万吨,资产总额达到20亿元、年产值50亿元以上。5、大力发展建筑安装与设计产业,支持湖北工建集团、中南建筑设计院快速发展。湖北工建集团,将以建筑安装为主业、以房地产开发为辅业、以境外劳务承包为补充,发展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开拓新的领域。中南建筑设计院,“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发挥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8%,国有资产年均增长3%,经过五年时间发展为中南地区建筑设计领域的排头兵。6、壮大交通产业,加快省铁路公司、路桥公司发展。省铁路公司重点推进武广、武合、汉宜铁路三条铁路线建设,总投资25.5亿元,参股武广铁路、武合铁路、汉宜铁路的建设。省路桥公司“十一五”期间继续以路桥施工为主业,同时拓展道路、桥梁养护市场,实现55亿元总产值目标。7、抓好其它所监管企业的发展。在医药方面,支持南方集团公司下属的武汉怡奥药业有限公司抓紧实施第三期GMP改造工程及净化工程。支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新建年产1000万支半固体制剂及5吨原料药生产基地、省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扩建。支持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搞好医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支持省种子集团公司投资3000万元,实施种子产业化项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