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资“撒胡椒面”效益低下
针对审计工作报告披露的国家投资“撒胡椒面”的现象,今天上午分组审议中,多位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建议改革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让纳税人的钱花到该花的地方,发挥应有的效益。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7日作审计工作报告,重点报告了对国家投资项目的审计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央财政分配的239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按项目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有71项,涉及资金545.55亿元,具体分配到44149个项目,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8825个,平均每个项目4.36万元。
审计抽查122.52亿元的10项国债投资计划,共安排13488个项目,其中100万元以下的项目11479个,占总数的85.1%;20万元以下的项目2628个,占总数的19.4%。
审计工作报告披露的上述问题,与管理国家“钱袋子”的核心部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
“中央部门有必要管到20万元以下的项目吗?”“如果把精力都花在这么小的项目的管理上,中央部门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宏观的调控、研究宏观发展战略呢?”分组审议中,包括柳斌在内的多位委员均对此提出了意见。
贺铿委员认为,对下面的一些事情,很多部门在管,同时管得过于具体,必然导致投资重复交叉,浪费财政资金。审计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参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部门就多达37个。“这种现状如果不尽快改变,就无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他说。
多位委员认为,正是由于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和投资管理不完善,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些不该花钱的地方乱花钱,而教育、卫生等急需国家花钱的地方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
审批不透明驱动官员“跑部钱进”
成思危副委员长笑称,“我曾经说过,中秋节前北京堵车很严重,都是送月饼的。什么时候中秋节前北京不堵车了,我们的政府工作可能就好多了。”
“北京的餐饮业这么发达,与‘跑部钱进’密切相关。”郭树言委员也表示,现在各地方往发改委、财政、科技、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跑项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根源就在于目前不够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他援引数据表示,现在我国有239项专项转移支付,占国家转移支付总金额的64%,而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仅占36%。“这64%的专项资金,就是地方‘跑部钱进’的由头。”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财力向中央政府集中。作为财政体制的一个修正机制,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非常明确的,即将财政的溢出效益转化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刘鹤章委员表示,由于某些原因,目前中国转移支付成为了一种应急机制,甚至出现与分税制相背离的问题。
他指出,目前转移支付在管理层面上存在3大问题:一是预算不公开、不透明;二是资金分配不公正、不公开;三是管理不规范,缺乏办法、标准、依据。
财政转移支付分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转移支付,一类是专项转移支付,两类大体上各占一半。贾志杰委员表示,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由于有多年积累的经验,有公式计算,做到比较透明、公正和公平。而专项转移支付没有严格的法制规范约束,立项的依据基本上是领导决策。往往一个会议就可以决定几个专项,且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不透明。
王涛委员表示,正是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公开性不够、透明度低,造成地方上不得不花费人力和时间用来跑项目。一些地方官员更是抱着一种“多跑多得、少跑少得、不跑不得”的心理。
“上面是一大批人分项目,下面是一大批人跑项目,不知道浪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效率低下,风气败坏,甚至有严重的腐败行为。”贾志杰委员说。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喜忠说,有些中央部门在项目的审批上存在官僚主义,不调查,不了解,不考察,只凭地方争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随意审批。审计工作报告提及的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的投资审批,就是典型的例子。
建议减小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
包括贺铿在内的多位委员认为,正是在权力和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各个中央部门竞相争夺投资项目分配权。“每个部门都乐于抢一块钱来管理,因为有了一块钱,就有了一块权。”他说。
刘鹤章委员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提出这一问题,但一直没得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部门利益。一些部门在中央补助专项专款增长问题上与部门利益交织一起,争分配权,热衷分配轻管理。“关键是如何摆正部门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将部门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是不行的。”他说。
多位委员均建议,应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减少减小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傅志寰和刘鹤章两位委员则主张,应将转移支付的资金尽早下到各个省市,让各省在召开人代会的时候就编制到预算中,将如何花这笔钱纳入人大的监督范围。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