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跨越式发展中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2005年盛夏,雪域高原,银色利剑直指苍穹。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新型导弹实弹发射演练即将展开。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怒吼,导弹腾空而起,以惊雷之势扑向数百公里外的目标,发发实现精确打击……
站在跨越式发展新起点上,走过40年壮阔征程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积极适应战争形态的演变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变革,部队建设日新月异,整体作战能力显著提高,为遏制战争威胁发挥着战略重拳作用。
守护和平:千锤百炼出“神兵”
东北密林深处,导弹部队隐蔽集结。指挥车、发射车、配电车错落排开。撼动大地、直破云天的一刻就要到来。
“起竖正常!”“测试正常!”“5分钟准备!”“3分钟准备——”
随着一声命令,两枚乳白色的新型导弹携雷裹电,如挣脱捆缚的火龙,直冲云天。很快,边陲某地传来捷报——两枚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以2000年秋天举行的这场高科技条件下演兵活动为标志,担负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扎实推进——
通过数字化改造以及新技术在导弹武器系统上的广泛应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指挥情报系统更加灵敏高效,武器性能更加先进完善;
数千项科技成果走进训练发射场,正规化、基地化和网络化训练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广泛应用,过去训练时把草绳当电缆、拿图纸代安装的情形一去不复返;
建立起新一代战法训练法规体系,“分层施训”“交叉滚动法”“网络模拟法”等一大批与新战法相适应的训法应运而生;
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战场体系和后勤、装备配套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工程部队由传统工兵向知识工兵转变,施工模式由人力密集型迈向科技效能型,指挥手段由单向指令化步入信息集成化,传统工程兵淡出第二炮兵历史舞台;
制定530多项法规性文件,颁布28件军事规章,其内容涵盖作战指挥、政治建设、后勤建设等官兵生活各个领域,具有二炮特色的军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广大官兵政治坚定,忠于使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围绕不断提高“双重威慑”“双重作战”能力,各部队在提高机动作战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上下功夫——进行核化、高温、严寒、大风、雷雨、丘陵、丛林等复杂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进行野营拉练,综合演练走、打、吃、住、藏、联、供、修、管等能力……从“巨龙卧宫”到“神出鬼没”,从“百人一杆枪”到指挥自动化,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和准确打击能力迅速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在千锤百炼中实现了新跨越。
今天,无论是在崇山峻岭还是在大漠戈壁,无论是风雨泥泞还是冰天雪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导弹发射都能以比过去快几倍的速度完成任务,具备了精确、机动的战略反击能力。
2005年夏,某训练发射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实弹演兵,在战云密布中进行。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新型导弹如利箭离弦,准确扑向目标。接着第二枚、第三枚导弹点火,发发突破“敌”防卫,精确命中目标……
作为一支战略力量,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经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盾牌”。
人才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
2006年1月6日,在第二炮兵隆重举行的“十大砺剑尖兵”颁奖晚会上,一名普通士官走上领奖台。
这位来自某导弹旅的特装修理号手名叫姜喜良。作为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中唯一的士兵“导弹专家”,姜喜良十多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技术比武,次次夺得“冠军”。经他潜心研制,并应用于新型装备上的“变速器调架”和“液压转向系统”等10余项成果,提升了新型装备的战斗力,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姜喜良只是近年来第二炮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00年9月二炮党委出台“人才建设规划”以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初步建成一支与现代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人才方阵”,中青年专家队伍中35岁以下的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多达数百名……
推进信息化战略转型、谋求信息化建设优势、实现信息化能力跨越,第二炮兵党委把人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仲夏,某导弹试验靶场。某型装备试验进入最后读秒。突然,目标区上空出现一飞行物。指控中心,“0”号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道耀眼的电光划破长空,随之是一阵清脆的爆炸声……
“成功了!成功了!”靶场顿时沸腾起来。
担任“0”号指挥员的,是第二炮兵装备部的一名参谋——博士何玉彬。
这只是何玉彬近年来参与组织和筹划的多项重大课题中的一项。作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新型军事人才的佼佼者,何玉彬已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0余项新装备发展规划和论证工作。
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使大批像何玉彬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目前,第二炮兵已拥有博士、博士后16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88.9%。在新一届“导弹专家”评选中,新入选的专家队伍平均年龄46岁。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的和平承诺
从拥有核武器那天起,中国政府就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担负着履行这一承诺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号召。
1984年10月1日,当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滚滚“巨龙”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以威武之势展现其战斗能力时,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旭阁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我们发展数量有限的战略核武器,完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为了遏制对我国可能的核袭击,为中国赢得和平安全的建设环境。
1996年3月15日,当第二炮兵部队圆满完成实弹发射训练任务,4发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展示出二炮部队良好的军政素质,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能力和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时,时任第二炮兵司令员的杨国梁,在导弹发射现场再一次重申:“第二炮兵部队是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有坚强战斗力的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2005年10月19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打开和平之门,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位来访的外国客人。北京北郊的第二炮兵首脑机关,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上将,在会见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时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履行和平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给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一次不同寻常的演练。沉浸在柔和山风中的“红军”某作战阵地,猛然间传出刺耳的警报声。随着“红军”作战人员的紧急撤离,敌数枚导弹在“红军”阵地周围百余平方公里的地域炸响。
瞬间,山崩地裂,一片火海,强烈的“核辐射、核污染”,使整个现场成了“死亡地带”。
面对突如其来的“核袭击”,担负“核反击”任务的“红军”作战部队迅速隐蔽在“地宫”里。不到10分钟,“红军”数十辆“铁骑”火速开进“遭核打击区”,进行紧急战地救护。
在全封闭的“地宫”里安全生存数天后,“红军”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实施“核反击”。一枚枚战略导弹腾空而起,群山开始震颤……
经过40年建设和发展,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军事力量体系,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一声威震九天……”在导弹发射阵地广为传唱的歌曲,唱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官兵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张选杰
人民日报记者 冯春梅
(据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