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十万算不算中产?在普通百姓眼里,在学术界,他们已经算是中产阶层,学术界认为年收入6万元~50万元应该基本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然而,《广州日报》记者近日采访的众多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人当中,大多数人不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者。
我们认为,“中产阶层”普遍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背后,有一系列值得关注、亟待改进的社会原因:
首先,他们的社会和个人负担沉重。这一代中产阶层中不少人因为上学耗尽了家中的财力,因此,一个大家庭的负担基本上压在了一两个人身上。以每月税后8000元收入为例,扣除银行3000多元的按揭款、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电话费和上网费,以及日常诸多的其他消费,每个月再给年迈父母寄些赡养费,实际所剩无几。从社会底层跨入中产很难,但要从中产滑入底层却非常简单,只需要你失业、单位效益下降,或者家庭成员生病就可以了!加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压力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致使各种现代病层出不穷。
其次,“中产阶层”的身份不够稳定,使他们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在今天,完全依靠能力进行职业选择和晋升的空间依然狭窄,大量的垄断性行业主宰着我们的经济生活,依靠权力和关系就业的空间依然很大,个人自由和职业空间无法得到全面舒展。研究表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大约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间收入位置,他们绝大部分遁入了社会收入的最底层。
第三,中产阶层的税负过重。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力,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正好也是按揭购房的主力军,他们看似有令人羡慕的收入,事实上要承担利息与所得税的双重压力。
研究表明,中等收入者成为人口的大多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先决前提。而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还很脆弱,甚至至今都没有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的雏形。最近,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意味着中等收入者成了迫切要壮大的社会阶层。我们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一要扩大比重,二要稳定和维护:
一是政府要加大公共投入,特别是教育和覆盖全民的医疗、失业、养老等投入,避免一家人的财力和希望都投入到一个人身上、一家人的负担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前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前提条件,后者是维护和稳定中产阶层的基本手段。在这方面,诚如吴敬琏先生近日所指出的:中国已有条件实行“全民最低生活保障”,起码在财政上已可以支撑这个庞大的福利体系。
二是反垄断特别是反行政垄断要提速,以此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和公平,让更多的人拿到和其才能与付出相适应的工资;同时要改革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体制。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去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而这只是总体层面上说的,基层员工的工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高层经理和专业人员的收入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三要降低中产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如果按1980年的标准,以可比价格计算,个税起征点起码应在月收入12000元以上。现在则是1500元,明显偏低。我们已经在主要税种———消费税中每时每刻地纳税。个人所得税这块应该更多考虑个人和家庭负担。从整个财政收入的基本面上看,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也就1737.05亿元(800元起征点),这点钱对时近3万亿元(现早已超过3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分量不重,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却能大大激活其创造力。
四要完善产权保护。除了继承,绝大多数中产者都是由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没有对社会底层的基础权利的保护,中产阶层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中产阶层本身也面临着一系列财产权保护问题,广州某建成不过一二十年的高档小区遭遇拆迁,即是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