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拉萨 祝福西藏
葛剑雄
5月7日下午,驶离羊八井不久,公路的高度就开始下降,我们又回到了海拔4000米以下。
树木渐渐增加,在拉堆龙河边连成一片,空气中重又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公路旁就是农田,农田的尽头是一排新竖起的铁栅,而铁栅后就是即将通车的铁路。
大概是为了人畜的安全,不少铁路路段都是封闭的,为人畜另辟专用通道。在沿途的车站和公共场所,我还看到过不少形象生动的宣传画,用汉藏两种文字说明注意事项,如不能随便穿越铁路,不要从列车底下钻过,禁止拆毁铁路及其附属设施,都配着卡通或实物照片。要知道,沿途大多数藏民祖祖辈辈从未见过火车,在内地的常识在这里得从头开始普及。
这是我的第3次拉萨之行,离上一次已有10年,但在进入城区时就像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使拉萨变得更年轻更美丽。记得19年前从城里到罗布林卡时,公共车要穿过大片荒野,现在已经连成一片。宽阔平坦的道路、连排成片的新建筑、各式各样的商店、如流的车辆和如云的游人,使拉萨博得了“小成都”的称号。欣喜之余,我也在担忧,心目中的拉萨还存在吗?
我们直接来到布达拉宫前,虽然还是长假的最后一天,出入口已经相当宁静。早就听说布达拉宫已严格控制每天的参观人数,一到限额,绝无通融余地。穿过大道,在广场眺望这座高达150米的雄伟宫殿,就像在瞻仰一位历经风霜的百岁老人,他穿上了新衣,但慈颜依然。这就是拉萨,就是西藏。
八廓街上游人如云,但地面平整光洁,见不到一点污物。以往在人群中免不了会闻到异味,拥挤中会将衣服弄脏,如今新来的游客不会再有这样的感受。这固然是藏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但也得益于这些圣地严格的管理。保洁员在人群中穿行巡察,不放过一点纸屑垃圾。不过,从她们几乎空着的篓子看,游人已相当文明,信众僧人自然更会维护圣地的洁净。我问一位值勤的警察,有没有采用罚款或什么其他手段。他有些茫然:“从来没有呀!就是让保洁员清扫嘛。”
中午,我们在附近一家藏餐馆用餐,羊肠和酥油人参果是典型的藏菜,我不喜欢吃羊肠,尝了人参果,像是一种煮得很酥的豆子,很甜很油。我吃得最多的还是菠菜,不过可能这并不是藏菜,因为以前拉萨不种菠菜。同时用餐的有不少外国游客,有的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和我一样,只是试着尝尝。但谁也不必勉强,因为同一条路上就有川菜馆、清真餐馆,也有麦当劳和肯德基,市场旁还有大量各色小吃。
现代化的元素已经渗透进拉萨的方方面面。在色拉寺,我看到了一口用了几百年的大锅,现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仍然在使用,但炉灶下已安装了电力鼓风机,大锅旁也有高压锅。我看到离开辩经场的僧人开启手机,电视、电脑在寺院中早已不罕见。
我曾不止一次与西方人讨论过西藏,也发生过多次争执。如有人说:真正的西藏已不复存在,拉萨的街上都是汽车,再也看不到骑牦牛的人。我反驳:为什么藏民不能坐汽车,为什么拉萨街上只能骑牦牛?请问你们国内的城市还用马车、牛车吗?还有人说,他在学校看到学生在学汉语,这样下去西藏文化还能不能延续?我说,藏族学生同时在学藏语,农村的学生一般只学藏语。而且你们也看到,不少藏族学生还学英语,寺院里的喇嘛也在学英语,为什么看到他们学英语,你们就不担心;看到他们学汉语,你们就会担心影响藏族文化的延续呢?
在接待墨西哥负责人权的副外长时,我将这个例子告诉她。她说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有些人惯于如此,她有同感。其实,来自发达地区的人、某些专家学者也是如此,他们自己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却希望西藏长期停留在骑牦牛的时代,成为LIVING MUSEUM(活的博物馆),供他们观赏或研究。
当然,作为中国和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藏族文化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特别是其中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义务。西藏现代化的过程和青藏铁路的通车,是可能造成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但并非不可避免,也不应该让西藏人民付出不发展的代价。青藏铁路修建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但真正的考验还在通车以后。
我与《南方周末》的年轻朋友约定:在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时再来拉萨。当我乘坐的飞机离开贡嘎机场时,我想对拉萨说:“我会再来,等不到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