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男人20年腰围粗了8厘米
胖子买衣难
上海陕西北路金鹰广场,中年男子陈晓东接过营业员递来的特大号夹克,提臀、憋气,缩紧肚皮,一连串熟练的“规定动作”后,身体终于塞进夹克。他左右伸展,袖口肩宽勉强适合,肚皮却不可遏制地鼓了出来。
陈晓东悻悻地将夹克脱下还给营业员,“每一次买衣服都是对我羞耻心、忍耐度的考验”。
像陈晓东这样的发福男人要买到合身的衣服,几乎纯粹靠碰运气。根据1992年4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的GB1335—91国家号型标准规定,中国人体型从瘦到胖依次分成Y、A、B、C四等。其中“C”号型,就是俗称的“水桶形”胖子,但因为当年这类肥胖人群在人群中比例过于稀少,实际上“C”一直被剔除在国家标准号型之外。
然而近2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忙于应付工作,鲜有闲暇运动时间,大量脂肪开始堆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竟找不到合适的衣服了。
男人40岁体重爆发
由东华大学和上海某集团公司联手,近20年来全国最大规模的人体抽样测量调查历时四年后,终于在2006年5月初步完成。
调查显示:华东地区成年男子在20年间,腰围膨胀了近8厘米。
根据调查:1987年,华东地区成年男子体型主要集中在胖瘦适中的A号型,20年后A号型却不足30%;B号微胖体型,国际比例是27.1%,上海则达到了41.5%;而较胖C号体型,上海男人的比例也已蹿至14.8%,超过国际标准6.6个百分点。
像陈晓东这类早先被忽略不计的超肥胖体型,在华东地区也已经达到6.5%。
40至50岁的男子是肥胖男子的主体,“30岁以下的成年男子平均体重60.79公斤,30到40岁的男子体重稍重0.91公斤,但当男人步入40到50岁这个阶段后,平均体重陡然升到65.59公斤。”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博士生导师、人体工学和服装学专家张文斌教授说,40岁成了上海男人体重爆发的“临界点”。
收集了3000个样本
2006版人体数据库的建立,历时四年时间。工作人员在华北、华东、西南和中原共找到3000个测试样本。
为了获得成年男子最精确的体型数据,数据库的收集方式采用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类。非接触式就是运用三维检测设备,受测者穿着紧身内衣进入密封房间,几秒钟后,仪器自动完成三维扫描,获取人体各部位的80多个数据。
但这类仪器携带不便,在一些地区收集数据时,采用的是接触式收集法。受测者必须脱去全身衣物,换上纸内裤,然后由工作人员手动测量。这种接触式,需花费每个受测者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
“在重庆测量收集时,当地人看见我们的受测者脱去衣物,然后分批进入房间,误以为我们的测量点是犯罪据点,还惊动了当地的公安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
国家标准该变变了
即使以身子骨单薄著称的上海男人,现在也跻身肥胖行列———2006年版人体数据库的建立,使人们不得不重视肥胖男人的穿衣问题。
有业内人士将矛头直指几十年未变的国家标准号型。
“人的体型在变化,制作衣物参照的国家标准号型却一成不变,这是导致肥胖男人一衣难求的重要原因。”参与调查的上海某集团公司刘静茹认为。
“一向以穿着讲究享誉国内的的上海人,穿衣观念至今依然停滞不前。”说这话的是有着近30年服饰设计的徐则勤师傅。
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设计的衬衫几乎闭着眼睛都可以做。在当时国家四个标准号型的大框架下,衬衫的设计只需要对领口进行局部变动,其他部位“依样画葫芦”对准尺寸,“只要填进去就是件衣服”。
在那段时期,人们对衬衫的要求几乎只是“穿得上就行”,至于宽松,肩宽、袖长这些细节是否完全与自己的体型吻合,似乎很少有人会关注。
精致穿衣何时能实现?
来自日益壮大的肥胖人群的呼声,也促使中国本土制衣企业对个性化定制的思考。
国际服装行业中最先进的生产形态是“MTM”系统。“MTM”全称“企业量身定制系统”,是在不改变企业大批量生产形态的基础上,实现对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服装生产领域的技术转变其意义远在生产之外,人们的消费观念将由此改变,穿衣文化将得到体现与推动。
让我们一起来设想这样一个场面:走进路边一家服装店,就在你进门的那一瞬,店堂内的三维测量仪就已经对你全身上下进行了一遍全面的扫描,80多个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数据在你开始挑选衣服之前,就已经传送到了店堂的电脑。
接下来,你从样品衣架上选中一款,电脑网络同步将你的个人数据传回生产车间。后台车间迅速从人体数据库中选出与你最为接近的一组数据样板,经过微调裁剪,制成最合你体型的个性化成衣,真正实现“仅此一件,量身定做”。
业内人士预测,这样的概念店也许几年后就会在上海出现,胖男人将不再到处遭遇尴尬。
(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