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今两年,全国有20个省市、300多家兄弟单位慕名来到运城市财政局取经学习,称赞运城市以国库收付为核心的财政综合改革,是“一种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对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重大贡献”。但大家也许不知,运城市财政局局长孙太平,正是为这项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而他一身正气、理财为民的故事,却早已在干部群众中流传。
(一)
1999年仲夏,孙太平调任运城市财政局局长,他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一头埋在基层进行调研。他发现,运城市查堵的偷漏税费一年高达6425万元,仅“小金库”和预算外资金就达4188万元;一个农业局长竟把60多万元棉花种植专项金拿去盖楼;一个派出所长用白条筹集几万元办案费供自己支配;一个村会计将国家赔偿的140万元资源费挪用给村长搞营利性经营;农民辛辛苦苦从省里跑来的专项款经过层层盘剥,100万元到手不足50万元……一桩桩违法违规经济操作案件使孙太平痛心疾首、拍案而起。财政改革势在必然,绝不能让一些人再这样吞噬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了。在有关领导支持下,他和班子成员几经酝酿,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方案,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以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每年为国家揽回资金3000万元以上,也从源头上扼制了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卡住了一些权力部门的“生财之道”。一些流言蜚语和不满情绪开始奔泻。个别部门领导在电梯里拦住市领导诉说财政改革带给他们的损失。一些能收费可以乱花钱的单位到处抱怨财政局夺走了他们的资金分配权。说孙太平搞改革是为了自己出风头,影响了大局稳定。但孙太平不为所动,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毫不松懈地坚持财政改革制度,并通过及时公布于众,使改革中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公平化、透明化,从而平稳有序地把财政改革制度向前推进。最终,运城市的财政改革得到了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及各省、市的8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认为运城市的财政综合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
身为“财神爷”,能够保持两袖清风,拒腐蚀永不沾,靠的是心底无私和一身正气。在财政改革中,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负责人为了能揽到市直机关修理车辆这块“肥肉”,找到孙太平送礼。孙太平当面顶了回去,说:“择优选择,公开竞争,只要符合有关规定,不送礼照样能办事。”2000年8月的一天早上,市财政办公楼走廊里发现了一台消毒柜,大家上班后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人给孙太平送礼,孙太平特意放在门口“示众”。他对大家说:“一正压百邪,干部就是群众的表率。身为国家干部,一定要把好权钱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身为“管钱人”,孙太平生活却十分俭朴。他没有穿过一件名牌衣服,下乡调研工作餐经常是一碗羊肉泡馍,不肯多花公家一分钱。他常对大家说:“吃穿是小事,也是大事,财政的钱是人民的血汗钱,我们大家对每一分钱的支配都代表着权力机关公务员的形象。”有人笑他在工作上是意识超前、勇于创新,生活上却赶不上时代,老土一个。他笑着说:“财政干部是全市几百万人的理财人,上要对党委和政府负责,下要对老百姓交待,必须洁身自好,不贪、不沾、不伸手,少讲个人享受,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三)
对个人的得失不太在意,对群众的事孙太平却很较真。去年腊月,当他得知清华水泥厂一位离休干部因政策脱节造成了5个月领不到离休费,十分着急:“我们老干部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立下了功劳,现在却5个月没有领到生活费,这是我们的失职。”第二天一大早起来,他立马带人调查事由,最终使老人的工资赶上最后一班车列入财政预算,并补发了拖欠的离休费,使老人深受感动。运城是农业大市,帮助农民脱困是孙太平放在心头的工作。几年来市财政大力支持全市公共事业的发展,积极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等重点工程,同时启动了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基地。在10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惠民服务站、宣传栏,促进了农业科普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开展推进县乡保健院、防疫站、卫生院建设,农民健康工程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对13万名计生对象发放了计划生育奖励补助。加大了财政扶贫投入,累计安排扶贫资金264亿元,完成移民搬迁3.9万人,18.7万人实现脱贫,72.4万农村人口摆脱了饮水困难,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9.4万人。几年来,孙太平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有目共睹的业绩赢得各界的赞誉,群众的信赖。他也先后被评为“运城市十佳党员领导干部”“山西省模范公务员”。本报通讯员尚随刚党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