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这句名言为多数中国人所熟悉。而这“一声炮响”正是出自当年俄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见图,本报记者马剑摄)。如今,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之后,“阿芙乐尔”号静静地停靠在涅瓦河岸边,仿佛继续在向人们述说着它的传奇。
不久前,记者再次登上了这艘改变俄国历史的一代名舰。只见银灰色的军舰上,舰旗迎风飘扬,舰身上的火炮分别指向不同方向。最引起人们注意的自然是舰首那门巨大的火炮,那是当年炮打冬宫的功臣,其高昂的炮口依然指向冬宫的方向,仿佛标志着它仍在履行十月革命赋予的神圣使命。如今,俄罗斯海军依然派士兵在看守着“阿芙乐尔”号,这也是俄罗斯人对它光荣历史的尊重。每天上午11时,守卫在舰旁的水兵都会敲响铜钟,游人便可免费登舰参观。
“阿芙乐尔”号如今是圣彼得堡一处著名的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其中尤其以来自中国的游客居多。3年前记者曾经到过这里,和那时相比,“阿芙乐尔”号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停靠的岸边如今出现了一排出售纪念品的小摊,有意思的是这些摊主们大都会用熟练的汉语招呼中国游客。
“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曙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建于1900年,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装备最为先进的巡洋舰,1904—1905年“阿芙乐尔”号参加了沙俄与日本之间的战争。1905年5月,在与日本舰队的激战中,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多处中弹,不得不逃进菲律宾的港口。大败之后,“阿芙乐尔”号沉寂了10多年时间,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它的命运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1916年,“阿芙乐尔”号在作战中受伤,被送到造船厂修理,在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影响下,舰上的全体官兵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阿芙乐尔”号上的电台庄严地播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向全世界宣布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已经掌握了政权,“阿芙乐尔”号也成为波罗的海舰队中第一艘升起革命旗帜的战舰。19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向俄临时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立刻投降。当时由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拒绝投降,依然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于是,军事委员会命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于21时45分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随着一声历史性的炮响,起义部队高喊着“乌拉”,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冬宫。守军起初还躲在工事后向起义军射击,但在起义部队的士兵和赤卫队员们勇猛的攻势下,躲在冬宫内的守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纷纷缴械投降。打响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也因此而名扬世界。
二战期间,“阿芙乐尔”号宝刀不老,发挥过重要作用。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悍然入侵苏联。9月9日,德“北方”集团军的几十个师长驱直入,进逼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抵抗,“阿芙乐尔”号也参加了这次保卫列宁格勒的战役,又一次续写了它的辉煌。当法西斯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舰上的9门主炮被拆卸下来,部署在城市外围,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抵抗德军的进攻。而第十门主炮、指挥员和炮兵班,依然留在舰上迎战。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独自停泊在港口内的“阿芙乐尔”号最终因势单力弱,顶不住德军的狂轰滥炸,不得不自沉于港湾中。战争结束后,它被人们打捞了起来,并于1944年彻底修复。从1948年11月起,苏联政府将“阿芙乐尔”号辟为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固定在涅瓦河畔,供人们参观、瞻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芙乐尔”号曾两次获得勋章:1927年获红旗勋章,1968年获“十月革命”勋章,再次肯定了它传奇的一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