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骄阳似火;冰城,清爽宜人。
进入6月以来,在全国各地高温的笼罩下,哈尔滨的清凉正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备受关注。伴随着这份凉爽,哈尔滨的一些景区景点开始将山水田路、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包装起来进行商业化运作。 但事与愿违,包装清凉之后,许多景区景点并没有得到期盼已久的财富。
清凉遇冷:引客“落地”却很少“生根”
清风徐徐,细雨霏霏。进入6月份,平均气温仅24℃的哈尔滨以清凉状态示人。
据统计,6月1日以来,从全国各地飞往哈尔滨的航班客座率明显上升,由平时的60%上升到80%,其中多是外地来哈避暑的旅客。
入夏明显增长的客流量令人惊喜,但另一组数字却发人深思。据报达国际旅行社、哈铁国旅等旅行社有关负责人介绍,入夏以来,各地到哈尔滨的游客激增,但在哈停留的时间却由冬季冰雪节时的平均6至7天缩短到2至3天,甚至一些游客仅仅在哈停留一天就离开前往镜泊湖、五大连池、扎龙等省内其他旅游区,还有部分游客在哈仅仅逗留半天就经由黑河、绥芬河等城市出境到俄罗斯旅游。
怎样能让游客“落地”之后“生根”?怎样让哈尔滨从夏季旅游的“中转站”转变为“终点站”?这些现实问题,已经摆到了哈尔滨市旅游界的面前。
过度包装:只赚到了吆喝没赚到钱
自2003年以来,哈尔滨市夏季凉爽的气候一直创造着历史上的最低气温之最。3年来,每年夏天,哈尔滨市但凡有些“姿色”的旅游景区景点都在绞尽脑汁包装清凉。
从远郊看,玉泉、长寿山、二龙山、亚布力等景区景点,曾投巨资推出过湖滨度假村度假、野外拓展训练、模拟野战演习、自行车游、野外狩猎、攀岩等旅游项目。哈尔滨市近郊有一些山水的小景点,也兴建别墅、扣大棚、堆山造桥。“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哈尔滨市许多景区花大钱上大项目,精力和金钱投入不少,但最后一算账,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只赚到了吆喝没赚到钱。”龙珠集团二龙山旅游风景区总策划刘漪春对此深有感触。
“可以说,这些景区景点包装清凉的方向是正确的”,市旅游局市场处张宝军分析说,“哈尔滨没有故宫、兵马俑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没有九寨沟、黄山这样的名山大川,从基础上看缺少有震憾力的旅游吸引物。而从目前国内夏季旅游趋势来看,主要是观光游,都喜欢走马观花,所以哈尔滨市一些景区景点在做了简单调查之后,都大同小异地开始建旅游吸引物。”
然而,由于过度包装,哈尔滨市一些自然山水、人文风貌走了样、变了形,市郊山野的都市化倾向日益明显。虽然,哈尔滨市也有一些景区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注重引导游人拥抱自然,进行野外生存、体育休闲、流汗运动,但这些生存和休闲从一开始就定位于“贵族运动”,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正确开发: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离哈尔滨市200余公里的依兰县,有条巴兰河,这里三山对峙、四水交汇,15公里的河道曲折蜿蜒。2001年,由于哈报集团报达旅游公司的成功运作,这条不知名的小河在哈尔滨率先掀起了夏季清凉旅游的热潮。
报达旅游公司没有动巴兰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2000万元的投资全部用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掘当地民俗文化、改善交通状况上。每位来巴兰河漂流的人,只需要198元就能玩足玩够。叫响了“中国北方第一漂”的报达巴兰河漂流,使巴兰河旋即成为国内36大漂流胜地之一。
“在哈报集团没开发巴兰河之前,哈尔滨的夏季清凉旅游产品很少”,市旅游局副局长马春野分析说,“哈报集团对哈尔滨夏季清凉的营销,定位准确,没有修桥盖楼,而是对哈尔滨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开发,这是一种参与和体验的回归与升华,值得全市各景区景点借鉴。”
哈尔滨的清凉,其实能给人带来许多文化与生存方式的共鸣与畅想。提起哈尔滨的人文优势,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的专家们如数家珍:酒吧、啤酒、美女、欧式风情的大街小巷、白山黑水的野趣、时尚的生活方式,以及入夏之后相继召开的全国知名的哈洽会、啤酒节、韩国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这些“元素”,使国内外游客多了一份向往。
“如果把这些元素加以利用,不用投入太多资金,就能使清凉真正转变为财富”。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长王晶认为,哈尔滨包装夏季清凉,就应当以“唱响山水间、回归文化魂”为主题。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开发了巴木通森林小火车、巴兰河漂流、响水河漂流、岔林河漂流、土改第一村元宝屯,还形成了区域性的四大旅游节庆活动:巴兰河漂流节、二龙山山水节、方正莲花节、阿城金源文化节。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哈尔滨市夏季旅游产品,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回归自然,回归本色,深度挖掘各种文化内涵,正在带动哈尔滨旅游经济发展。
哈尔滨市旅游业有一个长远规划,即冬季——冰雪世界,夏季——清凉世界。如今,冬天的冰雪旅游已经在全国唱响,相信通过哈尔滨市各界的不断努力,夏季清凉旅游的黄金时代也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