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赵翠书,他身边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真是一个有魄力、果断的人,很多事,没有他真的很难办。”
从1970年代就开始搞建设的赵翠书,说起南站工程,也不得不感叹,“由于南站投资主体多,高达9个,我每天最主要的事是开会协调工作,南站工程,也开创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和上海市合作的良好典范。 ”
本报记者 高玲
搬走堆积16年垃圾山
徐汇新龙华地区,有一座堆积16年之久的垃圾山,它也是南站建设的“拦路虎”,徐汇区历届政府之前都想过搬走这座垃圾山,但有两个原因迟迟未搬:一是怕垃圾山里有沼气,不敢搬;二是搬垃圾山投资较大。1号线建设和3号线建设,一个为垃圾山覆土种草,一个则绕开垃圾山,垃圾山成为在此地进行建设的一大难题。
“南站一上马,我们认为这个垃圾山不搬不行,通过测量和钻孔,花了800多万元,2001年11月,总量达22万立方米的垃圾山终于被全部清运完毕,为南站打响了第一炮。”赵翠书回忆说,“为了不造成二次污染,我们还做过专门的市场调查。”
60多棵大树被保住了
在南站的配套工程沪闵路立交建设中,这条路沿线上有60多棵40多岁的香樟树,一直下不了决心建沪闵路立交,就是怕把这些树移死。最终,我们想了周全的方案来移植这些大树,最终60多棵树,只死了1棵,别的都存活了下来。
南站广场建设中,“我最自豪的,就是南站的植绿做得很好。”赵翠书说。据了解,以往的工程,很多都是工程建好后,再来植绿,由于不是按季节种树,所以死亡率很高。“而南站一开始建设,我们就到苗圃选树苗,选好后,先把树根切好包好后,放在苗圃就地养护,然后按树木种植季节移到南站,这样,3100棵大树,移植南站后成活率高达99%,这也是为何现在南站建好了,广场树木也这么茂密的原因。”
风格统一是最大特点
走在南站,除了主站屋和长途客运南站外,我们发现,南站广阔的空间,再也没有其他非常明显的建筑,南站主站屋和长途客运南站共同构成了“日月同辉”的美景,而主站屋周围南北广场的绿化,用自己的静态美沉淀了南站的流动。
赵翠书告诉记者,南站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设计统一。“比如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是一家人设计的,人民广场的绿化又是另一家设计的,因为各家设计的理念不同,所以感觉效果就不太统一。”而南站,包括地面上的主站屋、长途客运站、邮政转运站、南北广场和地下的换乘通道,都是统一设计的,风格统一,也显得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