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时空》6月29日播出“一场官司背后的大学生”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现在很多当事人在打官司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诉状,也不愿意请律师,甚至也请不起律师,那么,这些人该怎么打官司呢?最近,家住承德市的傅道柱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那么,傅先生是怎么打官司的呢?他能不能打赢这场官司呢?
6月22日一大早,傅道柱就从河北承德市赶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今天是法院第一次审理他的案件。
记者:傅先生,您今天要打什么官司?
傅道柱:劳动争议官司,我在2004年12月底,坐公司的车检查工程,在道上,由于出车祸,我受了伤,公司到现在没有对我进行工伤的赔偿。
看来,这场官司并不复杂,但是对于从来没有走进过法院大门的傅先生来说,要想赢得这场官司,也不会轻松,而让人不解的是,他竟然没有聘请律师。
傅道柱:我偶然机会碰到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学生们,他们听了我的案件以后吧,愿意为我提供法律援助,现在就由他们代理的。
记者:这就是人大的学生,是吧。
傅道柱:是
所谓的法律援助就是义务的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法律服务。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要由在校的法学院研究生组成。根据傅先生诉讼案件的实际情况,援助中心为他申请了一次性工伤补助等九项权益。
记者:到目前为止,你做了哪些准备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学生张自合:首先我们把材料都仔细认真地看了一下,认真地准备了一些代理词方面的,到开庭的时候,等一会儿,跟法官做一些(沟通),法庭辩论方面准备。
庭审即将开始,援助中心的学生们正在抓紧最后的时间跟傅先生研究诉讼材料。(空)上午九点钟,海淀法院第四十二庭正式开庭,由于这不是一起公开审理的案件,我们只能在法庭外面等候。(空)。
一个半小时后,法庭休庭,我们才得以了解庭审的最新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学生王荀:(目前)对傅先生来说,应该是更有利的,但是具体的判决结果怎么样,还要看法官的看法
目前,海淀法院正在加紧审理傅道柱的案件。那么,傅先生是怎么认识这些学生的呢?当傅先生所在的单位拒绝支付工伤赔偿以后,傅先生就想到了法律,但是他并不懂法律,这让他走了不少冤枉路,仅准备诉讼材料,他就跑了五、六趟法院,正当傅先生感到迷茫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傅先生并没有多想,就随便填写了一张联系卡。就在傅先生回到家的第二天,他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
原来,这是援助中心的同学根据傅先生写在联系卡上的手机号码发的信息,就是这张联系卡将傅先生和这些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傅先生:起诉的角度,以及起诉书的指正,证据的交换这些方面,这都是他们帮助我,有些方面是替我做的,我委托他们,(他们)也成为我实际上的委托人。
就是在人民大学这些同学的帮助下,傅先生很快就准备好了上诉材料,法院顺利立案,目前傅先生正在等待判决结果,其实,无论最后的结果是输是赢,傅先生都已经有了意外的收获。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只有用法律这种手段,才能解决发生的法律问题,我这是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们的启发,帮助启发下,确实对这点认识很深的。
看来,傅先生“法律意识”的建立是这些学生们的功劳。其实,打官司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司法程序,从起诉、立案、庭审,判决,直到最后的执行,一个环节也不能少,但是来法院的当事人往往“不会打官司”,甚至来了5、6趟法院,连起诉书都写不好。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李梅:(但是)学生他就可以按照正式的法律文书的纂写的要求,替当事人写好诉状,我们看了一下学生写的诉状,还是比较符合要求的,当事人来的时候,直接都把这些材料准备好了,一般来一次(法院)就能立上案子了。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上万人接受过法律援助中心的法律服务了,这里因此也成了海淀法院人气最旺的地方。一些当事人不仅“不会打官司”,甚至也根本“打不起官司”。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学生王荀:(因此)我们近几年开始做诉讼代理,就在这边,它是发现案源的一个重要的基地,有些(当事人)确实是生活比较困难,或者是对法律确实比较无知,那案件又比较适合学生来做的话,就会由这边的(同学)把信息留下来,然后交给诉讼代理部的同学。
两年以来,援助中心代理的案件超过了50多起,像傅先生一样,有很多人得益于学生们的帮助。为了代理好这些官司,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员需要搜集必要的诉讼材料。其实,即便是律师,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更何况他们还是学生呢。这是一起农民工工伤的诉讼案件,学生们要去保险中介公司搜集当事人投保的资料,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失望。
中介公司:这里好像没人
学生:是不是已经搬走了,这个地方?
中介公司:没有人在这里办公呀,那还得再重新找地方了。
学生:我们再去问一下。
其实,今天的情况还不算什么,在以前调查过程中,他们甚至还会遇到一些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学生张自合:比如说上个月吧,我们到一个机关去调查,他们连门都不让我们进去,肯定什么事也办不成了,白跑一趟,很多时候出现这种情况。
不被理解也许还能克服,对于法律援助中心的这些学生来讲,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来自于金钱的诱惑,特别是当他们帮当事人打赢了官司以后。
当事人李连荣:后来我说,都这个时候了,咱们就吃个便饭吧,后来,张自合同学执意不肯,他就说,我们当时说的就是发了援助,是无私的,是不要任何报酬的。
不仅仅是一顿饭,法律援助中心拒绝过当事人送的交通费,礼品,甚至还有大额的现金。
张自合:他们想送给我们一些电话卡
记者:其实,从人情上来说,这是说得过去
张自合:对,从人情上来说,是。可是呢,第一,根据《律师法》的规定,非律师进行法律援助的话,是不能有任何收费的,我觉得这些电话卡,或者是吃顿饭呀,其实,有点相当于是变相的收费。
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们在宣传法律精神的同时,自身更是遵纪守法的典范。
现在,首都高校已经形成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风气,像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的“农民之子”等八个社团和个人一起成为首都高校“只荣明耻,寻找身边榜样”的校园大使,这是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深化“荣辱观”教育的内容。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刘宇辉副书记:下一步,我们还要把荣辱观教育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是我们一个贯穿的主线,我们首先要推进荣辱观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进须生头脑,比方说,我们已经有教经编写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教程,包括我们还推出了一些系列的辅助教材,像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主题的航天英雄的教材,等等,让大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外教育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北京海淀法院的法官告诉记者,一些简单的案件,像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等等,学生们是完全可以提供法律服务的,这也减轻了法院工作的压力,虽然北京的高校马上就要放假了,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则不会中断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