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70多岁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尽我所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再做一些贡献是我的最大心愿。”——毛二可
中等个子,偏瘦,头发花白,说话声音不大,但是做的事情可不小。他就是著名的雷达专家、国防科技战线的著名科学家,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毛二可。
上班他第一个到办公室
每天早晨7时多,北京理工大学雷达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侯舒娟将钥匙插入自己办公室的门锁时,都会习惯性地看一眼对门的办公室,教授毛二可已经在办公桌前开始了工作。“毛院士总比我来得早。”已经72岁高龄的毛二可,仍然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勤奋”是大家评价毛二可院士用到的最多的词。60岁以前,他一直保持着每周7个工作日,晚上加班加点,寒暑假、节假日不休息的作息习惯。60岁以后,仍然坚持正常上班。无论谁只要跟他说起雷达,他经常会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忘却了吃饭的时间。
一生都献给了雷达事业
“雷达每开关一次所产生的辐射,能够将一只麻雀置于死地。”北京理工大学雷达研究所的一位老教授给记者讲述着有关雷达辐射的实验,而身材瘦小的毛二可却在雷达研制一线,一干就是50余载。
“一个科学家如果对他从事的研究没有兴趣的话,很难出成果。”正是兴趣使然,毛二可才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没有使其动摇,50年如一日,将雷达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
1934年的寒冬腊八,在北京,诞生了这位一生都与雷达结缘的毛二可。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描述毛二可“小时候在哥哥的影响下迷上了无线电”,他后来回忆说,“哥哥的动手能力极强,这一点影响了我一生的行事风格。”
1978年研制成功“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1981年研制成功某“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数十年来,毛二可教授领导的雷达研究室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此外,毛二可还特别注重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的“高稳定本振源”等三项成果,使转产单位创造产值上千万元;“电荷耦合快慢钟”项目成果,使某厂积压的40多部雷达得以更新出厂,产生价值4000余万元。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毛二可院士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辉煌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去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不要千篇一律,做到个性化培养。”作为博士生导师,毛二可院士已经培养出30多名博士生。
十几年前,面对没有住房、工资待遇低的现实,毛二可教授一面积极为青年教师争取待遇,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问题,一面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获奖和在学术论文上署名。他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有时自己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提供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他协助他们制订方案,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而把研究成果归于青年同志。他经常说?押“雷达技术研究所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带动及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现在,雷达所已有6名博导,40名教师,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科研创新梯队。2005年,雷达技术研究所科研经费达到了4000万元,“十五”期间的科研总经费比“九五”翻了两番。
信报记者杜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