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的“恐俄症”
距离G8峰会首次在俄罗斯举行只有两周时间了,但在西方智囊机构和政治家中却爆发出对俄罗斯的大举抨击。我们再次看到了“恐俄症”,而其中大部分是源于蹩脚的偏见。切尼5月在立陶宛的演讲代表了“冷战”后美国对俄罗斯最严厉的抨击,而美国两位保守派参议员麦肯恩和利伯曼甚至要求布什拒绝参加G8会议,以迫使普京改变自己的行为。
对俄罗斯的“否定论”有三个原因:普京的逐渐专制、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独立和它作为能源供应者的地位上升。虽然普京确实强化了一些控制,但他也延续了从叶利钦开始的放开中央集权的政策。叶利钦在1993年调动坦克围攻议会, 1996年通过控制电视影响选举,都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今天批评俄罗斯的西方政治家,更需要做的是自我批评。
美国不喜欢普京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俄外交政策的独立。普京只不过在国情咨文中强调,除美国之外,俄罗斯也应重视和中国、印度、拉美和亚太国家的关系,并称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伙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预料的那样依赖西方。普京支持多极化,不再将俄美关系置于首要位置,而且显然很高兴看到在伊朗问题上布什政府请求他的帮助。
能源为俄罗斯带来了新力量,但这并不表明它在不负责任地利用这一力量。乌克兰天然气事件不应损害俄作为可靠能源供应者的声誉。俄罗斯担心“买主垄断”,因此寻找中、日、印等新买家,并投资于英国等国的能源流通部门,这都无可厚非。一些人建议欧洲成立“能源北约”,在欧盟内部斥巨资建立新的管道体系,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这毫无意义。相反,欧盟最好和俄罗斯在整个能源产业链上签订长期合同,形成统一的供应网络和双方都无法打破的共同利益。
俄罗斯和独立不久的邻国之间发生一些紧张是难免的,其稳定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西方不应引诱这些国家投入反俄阵营。那些希望将俄罗斯挤出G8的人更是错误,G8的目的不是扩展民主,而是促进增长和贸易,以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它应该让中国、印度、巴西也加入进来。 (责任编辑:赵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