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时事访谈员张传文北京报道
■访谈动机
全国统一高考牵连千万家,高考不仅考学生,考家长,考社会,更考政府。什么样的高考制度安排最合理?现行高考制度离公平与效率有多远?人们一直争论的高考改革,究竟路在何方?高校自主招生能否远离腐败?我们需要答案。
顾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经济学教授,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储朝晖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宝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依据多元、自主标准评价人才
所谓多元,就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潜能、特长、志向和人生目标,要根据他的这些特征来评价。所谓自主,就是依据特长和志向这些个体自主选择的标准来评价。
新京报:年复一年的高考话题,似乎越来越显得沉重。怎么评价现行的高考制度?
顾海兵: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维持现有的高考制度不变,然后加点小小的改良。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并不占主要部分。但在很多老百姓当中,经过抽样调查表明他们可以接受,但他们是无奈地接受。他们认为没有别的方法比现有的高考制度更让他们感到公平。
第二种观点是完全由各个大学自主招生。在高考普及的情况下,更应由各个大学自主招生。10个学者里,同意第一种观点可能有3个,同意这个观点的是4、5个。
第三种观点是全国的统一考试也要有,大学的考试也可以有,两种考试都运行。
储朝晖:评价高考改革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否对人才的成长与选拔有利,第二是否对社会的和谐、公平与发展有利。现在很明确,大家关注的不是考试本身的问题,而是怎么样去运用这个考试以及看待考试的结果。目前的高考把统一考试当成评价人的惟一尺度,问题出在这上面。要改变这一点,不仅要改考试,还要改革整个与考试相关体系。
因为考试不可能控制考试以外的东西。
新京报:当下影响高考改革推进的主要阻力在哪里?
储朝晖:现在很多人考虑的高考改革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调整,实际上单单这样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我觉得需要理念上调整。我曾经反复讲过,应该依据多元、自主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
所谓多元,就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潜能、特长、志向和人生目标,要根据他的这些特征来评价。现在的高考假定所有的人都可以用同一个尺子来量,这种假定是有问题的。政府不能采取这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线性的假定作为评价标准确定的依据。所谓自主,就是依据特长和志向这些个体自主选择的标准来评价,你认为你在哪方面有特长和志向,可以对你这一单项作一评定。多元自主的标准在目前的考试设置里,还没有得以体现。
顾海兵: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要追求的效率就是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形式的公平并不是最好的公平,可能是无奈的公平,甚至是伪公平。很多人都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不适合创造型人才培养,那么他们担心的是什么呢?他们担心的是高校自主考试会不会带来腐败。这里有两个误区,一个是自然地认为我们的高校会犯错误,这是对我们高校的不信任。还有一个误区,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做一件事情,做错和搞腐败的可能性与所谓的行政级别画等号。好像行政级别越高就越不会搞腐败,因此,高考权力集中到教育部最好。
因为这两种误区的存在,高考始终不被放开,也不让高校有招生自主权。但政府管制高考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说政府应该组织高考。我们现有《高等教育法》是说高等学校拥有教育自主权利,拥有自主办学的权利。
自主招生缺乏大环境支撑
从长远来讲,国家应该在制度上让更多的高校实现自主招生,否则类似复旦的改革很难取得成功。
新京报:今年有一些新事情,让人看到高考改革的一些曙光,包括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名额改革,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还有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等,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其中反映了什么趋势?
储朝晖:政法大学的改革我是比较赞成的,因为就目前而言,依据人口比例招生相对更接近公平。但它依据的还是各个省的人口,而在美国,是以学区人口为依据,学区与行政部门相分离。因此,政法大学的人口比例招生操作起来,还是不完善的。从心理学上讲,一百个人当中有3个在智力上是比较优秀的,从名额分配来说,北京市不可能100个人有50个优秀,而别的地方两百人中都没有一个优秀的,这显然是不能服人的。我赞成它的改革,但它现在还缺乏支撑。而且仅仅有一个学校这样做还不够,应该得到推广。
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同样缺乏一个大环境的支撑,即使全国有20所高校自主招生,其意义和成功的程度都不会很大。从长远来讲,国家应该在制度上让更多的高校实现自主招生,否则类似复旦的改革很难取得成功。
顾海兵:不光是复旦大学,整个高校自主招生,我认为条件完全具备。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只要你阳光操作,只要我们媒体有权实行监督,他敢搞腐败吗?我看不敢。100%没有腐败我不敢保证,但我们大多数高校、大多数人是不会这样的。
其实一个行业越是放开,腐败越少;权力越分散,腐败也越少。而且,现在的媒体监督能力也越来越强,一个大学敢搞腐败吗?敢搞就会身败名裂。如果一下子全部放开怕控制不住,那就先把100所重点大学放开(其实学生也就在这些学校上的竞争最激烈)。哪怕中间10所大学腐败了,没关系,继续往前走。
搞腐败的大学以后就没有人会报考了,因为它没有声誉了,所以它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教师与招生分离很荒唐
教师本来是培养人的,上百万教师与招生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游离于高考之外,很难理解。
新京报:目前高考实行的是3+X综合,有人认为考试科目过多,你觉得什么考试制度较合理一些?
顾海兵:统一的高考制度一定会扼杀、遏制个性,这是毫无疑问的。高分低能是全社会对它的概括。在低水平重复性培养和考试制度下,中国人的创新不可能有重大的突破。而且这种统一考试制度科目设置也有问题,全国学生都要考外语,但外语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人人都需要,为什么要强制?
文科一定要考高中数学吗(里面有很多内容属于大学数学)?其实初中数学就完全够用。我们应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打基础,采用对此目标有利的标准。另外,在高考本质没变的条件下,如果三天两头有一些变化,会令考生无所适从。
李宝元:高校选拔学生要有个底线要求即不偏科,然后按照学校的特色和专业要求,突出特长,录取那些在自己的高校有发展的空间的学生。现在考试的科目显然已经过多,有调查称多数学生和老师对3+X不满意,增加了高考负担,又很难让学生做到“综合”。所以,关键是把高校出口把严,有创新机制和监督机制,把宏观体制理顺。
新京报:高校自主招生在具体的考试方面该怎么设定比较好?
顾海兵:实际上,高校自主招生最重要的是把招生的权利由行政机构回归到教师手上。
教师本来是培养人的,上百万教师与招生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游离于高考之外,很难理解。
高校自主招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既有面试的成绩,又有笔试的成绩,又有整个高中三年的成绩。对于高中三年的成绩,我想我们高中学校不可能连续三年为某个学生造假吧。把举报机制、阳光机制都弄好了,他能吗?应该相信我们的中学,相信平时的考核。
新京报:高校自主招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顾海兵:高校的自主招生一定是个方向,这一天早一点到来比晚一点到来,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
现在高校在招生上几乎没什么竞争,完全是划分入线,你是一类高校,他是二类高校,完全是传统的等级制,这不利于激发高校的活力。有人说高校自主招生后贫困的学生没有钱交这个路费,不能报许多学校。
我认为,这是一种想当然。他都坚持到高中阶段了,花点路费还是个问题吗?政府完全可以把贫困学生的高中费用减掉啊,或者完全免费搞义务教育。
如果确实没有钱,政府就应该给资助。实际上,现在坐汽车的路费并不是很贵。坐不起汽车还可以坐摩托车或马车,实在不行,走一点路也是可以的,1952年以前人们不都是出来考的吗?
你可以找100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扼杀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但我只要举一个理由就能把所有理由都打败。那就是现在高校这种没有特点的招生,高校选拔不到合适的人。高校自主招生是全世界的趋势,也是近千年来的趋势。
自主招生能避免高考移民
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新京报:高考移民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有什么好办法?
储朝晖: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高考移民存在的社会基础。很多地方政府是在“堵”和“禁”,这不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高考移民提醒我们,教育资源如何均衡分布已经摆在政府面前。
李宝元: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高考改革如果真正下决心,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它会使得附加在户籍上的既得利益逐渐消失,从而可能最终打破户籍的藩篱,实现国民的自由流动。
而且,高招指标分配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典型的“计划指标”问题,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遗存下来而没有改掉的问题。
按其性质来说,在教育领域,相对于公共性质的基础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除特殊基础性专业和高校本来不属于“公共品”性质,或者说有很大的“非公共品”性质;那么按照经济学原理,在这些领域资源的有效配置要交给自主的微观组织通过自然形成的“扩展秩序”即市场(高校自主)来完成。
加大高校开放的趋势
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教育资源比较充分,不能仅仅盯着国内的生源,在体制上要有更加开放的安排。
新京报:今年,人们讨论比较多的还有香港的大学对内地招生的影响,有人甚至说,这会让北大、清华变成二流大学,你觉得这话是不是严重了?
顾海兵:香港的大学对内地招生的影响关键看数量,如果量不大,影响也不会大。从目前看,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数量也不可能大。再说,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所谓影响。
储朝晖:目前中国教育之所以能够长期实行一考定终身,就是因为整个教育体系还是比较封闭。开放的程度越大,一次考试的作用就会减弱,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大开放趋势,不光是香港的高校可以进来招生,国外大学有相应资质的也应该放开让它招生。每个优秀的生源对高校来说,都会是一笔财富,生源是实现高等教育竞争的重要因子。如果在招生制度上更加开放,会有利于高考改革本身。
二十年前我就写文章主张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实行开放体制。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教育资源比较充分,不能仅仅盯着国内的生源,在体制上要有更加开放的安排。
■链接
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该校由此成为全国首所按人口比例下达分省招生指标的高校。
———3月15日《人民日报》
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2006年将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上海300名学生今年可以不参加高考,“面试”入读复旦大学。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是继高校实施保送生、优秀生自主选拔、5%自主招生选拔等政策后“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新华社3月2日电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最新舆情调查结果显示,现行录取方式满意度仅1/4,近半高三老师不满“3+X”。
———6月28日《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