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生正在卖自己的物品
经过三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每个毕业生都存了不少废旧物品。离校前如何处理这些物品,成了让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破烂儿”卖得让人心疼
日前,记者接到这样一个电话:小赵是大四学生,尽管是沈阳人,但上大学后一直住校。从6月20日开始,和他朝夕相处了4年的同学们相继离校,他也陆陆续续送走了好几批同学。在送同学们离校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同学都把大学四年积攒下来的废旧物品,全都贱卖给一些废品收购站。如此贱卖“破烂儿”的行为他觉得很心疼。
他告诉记者:“我看到他们卖的很多所谓的‘破烂儿’,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都是好东西。很多东西让他们都带走是不太现实,但我觉得贱卖却是一种浪费。”小赵告诉记者,他毕业前是学校学生会的,他觉得各个学校的学生会完全有能力对毕业生的废品进行“回收”,然后再捐赠给真正需要的特困大学生。临时回收站“生意火爆”
毕业生真的如此浪费?何故?记者连续两天对市内的一些大学进行了走访。6月30日下午,记者在沈阳市北部一所高校的宿舍区内看到,在紧挨宿舍的一个小树林旁,一家临时废品收购站生意非常红火。经营者在小树上挂了一个写有回收各种废品的布帘,树林中则堆满了回收上来的各种“废品”。“废品”以旧棉被、旧暖壶、废饮料瓶和书籍等为主。很多旧棉被看起来都比较新,而一些被打捆卖掉的图书,更是在八成新以上。
记者通过与经营者交谈后得知,他回收的价格是:棉被15元1床、暖水瓶3元1个、图书1元1公斤……价格比市场价要低很多。
一位正在处理“废品”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很多东西都还能用,但带回外地的家太麻烦了,尽管知道卖赔了也得处理掉。拉载记者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附近的几所高校内有不少这样的临时回收站,这些回收站把回收上来的废品简单处理后,就会拿到距离不远的一个市场进行销售,很多时候利润都是“翻番的”。大学生也想“变废为宝”
记者在几天的走访中,随机采访了20多名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他们如何处理“毕业破烂儿”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也都提出了想“变废为宝”的想法。
一名大学生表示:“对于一些家庭不太富裕的学生,把废旧物品带回家应该最先考虑,因为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在进行了几年的‘消耗战’之后,那些所谓带回家的‘废品’可能还会发挥很长一段时间的‘余热’。至于‘废品’带来的旅途不方便,可以用托运的方式解决。”
还有的学生认为:“每个学校里都有很多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学校或学生组织完全可以组织一次义卖或赠送活动,把确属多余的生活用品用不同方式给予最需要的贫困生,不论从经济意义还是从道德意义上,都比贱卖要好得多。”一位学生干部还向记者表示,在明年应届生毕业前,他会首先在自己所在的学院组织一次募捐,他相信很多毕业生都会很乐意让他们的“破烂儿”继续发挥余热。本报记者刘强实习生傅峻摄影沈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