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剧团重排四十多年前的该团首创剧目《金沙江畔》的消息,让我想起一些关于《金沙江畔》的旧话。1984年,我在宣武区委宣传部做新闻干事,在当时的《北京晚报》人物专访栏目刊发过不少稿件,为晚报写老红军陈靖的专访,使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金沙江畔》的背景故事:一,《金沙江畔》的原创首发于北京晚报的小说连载,后被北京评剧团看中改编为评剧,作为北京市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节目,这是首个将小说搬上舞台的剧目;二,原创《金沙江畔》小说的作者叫陈靖,彝族,是一位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当年任华北军区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老红军创作红军故事,当时在全国算首例;三,原创小说《金沙江畔》也是当年北京晚报确定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献礼专稿;四,评剧《金沙江畔》成功演出后,才有故事影片《金沙江畔》的问世。
那是1959年,北京晚报的编辑无意间听说了陈靖的经历,于是就辗转找到了他,请他为晚报的读者写一个东西,希望以此纪念红军长征。陈靖说,当时他并没有答应,主要是考虑晚报读者的欣赏品位高,怕写不好,再说自己并没上过学,从贵州山区彝寨参加红军时才11岁,至于写东西都是后话。为此,他几番推却了晚报的约稿,没想到编辑很执着,还进一步提出让他写红军故事,并说相信对晚报读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实在推不了了,他就只好答应。为此晚报与他约定,采用故事连载形式,争取在十周年大庆之前刊载完毕。
为了不致与晚报的编辑们爽约,陈靖只好白天工作,晚上写作,由于时间太紧,只好边写边交稿,最紧张时报社还要等米下锅。不过,一如编辑预料的那样,小说《金沙江畔》一经刊出,就在读者中引起轰动,不少读者还对偶尔因稿子没能逐日连载,对报社表示不满。陈靖说,这是报社代我受过。谈到为何要写《金沙江畔》,陈靖是这么说的,过藏区是当年红军最困难的事情。少数民族政策对年轻的红军来说,是全新的事物,他当时所在红二方面军的部队就在执行少数民族政策的过程中,经历过艰难的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和群众对红军不了解,发生了很多误会,有些红军战士还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最终红军取得了藏区土司和群众的信任和理解。这一段经历,给当时还很小的陈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笑称:要不是北京晚报同志的坚持,恐怕也不会有《金沙江畔》的出世。
对老红军陈靖的采访如今已过去了二十余年,但这段旧事依然历历在目。陈靖同志已经去世,得知他当年作为亲历者创作的小说,至今依然历久不衰,我想,他定会深感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