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电 “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要体现在具体工作和事业上。”这是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景富教授对党、对人民的铮铮誓言。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工作在教学一线,用满腔热忱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在长达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景富教授辛勤耕耘,言传身教。
多年来,李景富培养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47名。如今,他们有的在中科院等研究所搞科研,有的在北大、上海交大等重点高校任教,赢得满园桃李。
生活中的他,像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的学生生活、工作上有了困难,他都会伸出温暖的手。常听到有人说:“考李老师的研究生吧,他对学生好啊!”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在床,无力承担学习费用,陷入绝望之中。李景富得知后,拿出家中积蓄,为这位学生交纳了学费。
科研中,李景富一丝不苟。他经常说:“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出成果就得亲自去做,亲自下地,亲眼看。”30多年来,培育番茄,他都亲自操作选种、播种、育苗。每次出差回来,就一头扎进试验田。
长期的日晒,他患上了神经性皮炎,这使他常刺痒难熬,夜里无法入眠。
近年来,他又因过度劳累患上了糖尿病,可他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到田间。”
妻子病重做手术,他在妻子下手术台10分钟后,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父亲辞世,他在外出差,没看上父亲最后一眼……他常含泪说:“我没为父母妻儿尽到责任啊。”
李景富1967年毕业留校任教,正赶上十年动乱,当时的农学院在这次运动中颠沛流离。由香兰农场到阎家岗农场,由呼兰富强大队到阿城畜牧场,李景富不离不弃,随母校东奔西走,坚守自己的科研岗位。为了搞科研,李景富曾留下了心爱的妻子及2岁的女儿在香兰,毅然背起行囊带着4岁的儿子去投奔在呼兰搞科研的一位老先生,在那里开始了艰难的科研工作。在呼兰县,他没地方住,就住在小学校里,没办法照顾孩子,就将孩子拴在床上……
1980年,学校几经辗转,再次迁回哈尔滨。这样,李景富终于与家人结束了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固定的科研天地。虽然条件仍然艰苦,但他还是满足地笑了。
如今,很多高校、企业都以更优厚的待遇请他前去就职,他都坚决拒绝,他说:“东农培养了我,我就要回报东农!”
他没有食言。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景富培育出了早熟抗病丰产的“东农702”、“东农704”两个番茄品种,打破了农民中广传的“661酸”的戏言,打破了“洋柿子”几乎独占市场的局面。
上个世纪90年代,李景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改良番茄品种的重大课题,带领课题组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育成了抗3-4种病害、货架期长达25天、适于温室长季节栽培的“东农710”、“东农711”等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他又育成了罐藏加工系列番茄“东农706”、“东农712”、“东农713”等新品种,解决了我省罐头加工原料问题,并使这些加工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中东、东南亚、日本及俄罗斯等国家,为富民强省及推动老工业基地建设做出了贡献。
如今,花甲之年的李景富依然耕耘在东农的沃土上,以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品格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