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水7月2日电 记者李战吉报道:鼓乐齐鸣、礼花飞舞,一群和平鸽直冲上天……陇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今日在天水市拉开帏幕。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汇集了民间神话、史诗、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皮影、剪纸、刺绣、印染、造纸、雕漆、雕刻艺术,以及存在于民间的节庆礼仪、民族民俗活动等。 展览是陇右6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展览,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挖掘、整理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不断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关于天水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丛书、专题研究书刊不断推出。市文化系统加工整理的部分天水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作品,获得国家及省以上大奖。特别从2005年以来,天水市在全省、全国率先评出了65名农村实用技术中高级职称人才,为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人才基础。
甘肃省副省长李膺、省文化厅副厅长高稼农、省人事厅副厅长孔令纪、天水市委书记赵春等出席开幕式。天水市市长张广智致了开幕词。
展览由中共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发起,甘肃省的兰州、天水、平凉、庆阳、陇南、武威6市联合主办。
:
陇右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唐太宗贞观元年(687年),分全国为10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自然条件独特;历史上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较多联系和相似之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域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并由当地各族人民创造、传承的陇右文化,就其渊源之久远,成份之复杂,内涵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和作用之独特,地位之重要而言,是同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表现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天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羲皇故里——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时悠久,文化灿烂,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的许多以口传心授方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民间神话、史诗、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皮影、剪纸、刺绣、印染、造纸、雕漆、雕刻艺术,以及存在于民间的节庆礼仪、民族民俗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