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天路
有句民谚,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
记者所乘的“藏2”号正向这些地方进军,目的地兰州,途经格尔木、西宁。
据了解,拉萨到格尔木段,海拔在 4000米以上的路段就有960公里,其中唐古拉山口的海拔更是达到5072米。 在这样的高原乘火车,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哭爹喊娘”?
嘴唇总是干干的
拉萨的海拔3650米,随着列车驰骋,海拔不断攀高,到了当雄境内,车厢内滚动的显示屏上已现出海拔4264米的字样,记者感觉不到任何的不适。
事实上,粗看“藏2”与普通列车也没什么区别,只是装饰上不经意透着藏族的风味。比如卧铺过道上的藏毯,餐桌上放的藏铃羊等。另外,就是随处可见的藏文,不过,每处设备的说明文字除了藏文外,还注有汉字与英语,就是每节车厢显示屏上的滚动信息也不例外,三种语言共同展示。
觉得有点渴,车厢里是有热水供应的,可不管喝多少水,嘴唇总是干干的,记者从随身带的包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支软管包装的唇彩,没想到,一打开盖子,里面的乳液就喷了出来,止也止不住,弄得满嘴都是,呵,看来这里的气压还是不同寻常的。
列车成了氧吧
高海拔,却没有一点胸闷、难受的感觉,秘密就在“列车上的氧吧”。
据介绍,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地的 60%— 70%,所以从平原上过来的人在这个高度都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但是在驰骋的列车里,却有神奇的“制氧机”,可以把海拔“降”到2000多米。
记者发现,在卧铺床位上方及硬座下方,都有一个10厘米见方的白色盒子,移动面板上用藏文、汉文和英文写着“供氧口”。向上推开面板,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插口露了出来。据介绍,列车有两种供氧方式,一种是这种插口供氧,另一种是车厢上部通风口的弥散式供氧(即通过空调风口送出氧气,使车厢内的氧浓度达 23%— 25%,相当于平原地区的 80%以上)。
虽然刚上列车时,乘务员就挨个给乘客发一次性吸氧管,即感到难受时,可以自行通过床边、座位下的供氧口吸氧,驱除不适,但走一圈,记者并没发现有人使用这种装置,倒是很多记者好奇地在体验。
据了解,海拔超过3000米,列车就会自动开启弥散式供氧,实际上静下心来坐着或躺着,你还是会感觉到的,耳边会听到淡淡的“咝—咝—”声,鼻子也会闻到一种稍怪的味道,这就是列车氧吧在制氧,为大家消除不适。
享受坐飞机的感觉
黑匣子、中空玻璃、抽气厕所……这些原本只出现在飞机上的配置,如今已成功地移植到高原列车上。
列车的“黑匣子”,就是列车的安全监控系统。凡是和人体舒适程度或者行车安全有关的数据,它都会实时监测。比如,海拔达到 3000米时,制氧系统会开启;比如,列车上哪道车门没有关好,系统就会提示……
车上的垃圾处理装置倒是一绝。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列车上所有污物,污水都有专门的设备收集。厕所用的是“抽气马桶”——真空集便器,不但卫生,也不易产生异味。
列车上看似普通的玻璃窗户其实不普通。列车在高原行驶,车厢内是增压环境,而车厢外的大气压低于车内,因此车上的窗户都是双层玻璃,玻璃间的中空层连有一个通车厢外部的气囊,它能自动调节,使内外压强差得到平衡。遇到紧急情况,取下窗户四周的橡皮条,就可以把玻璃卸下来,窗口就变成逃生口。
饭菜相当可口
高原气压低,水烧到摄氏七八十度就沸腾了,行驶中的列车上怎么煮熟饭,怎么烧熟菜,相信很多乘客会跟记者一样有顾虑。
但经过体验后,发现这一担心是多余的。昨天,“藏2”列车免费提供的饭、菜相当可口,并没有夹生。厨师告诉我们,餐车里的蒸饭箱是特别设计过的,可以通过调控压力,把饭煮熟。除了蒸饭箱,列车上的茶水炉也与众不同,它有2套过滤系统,以保证水的净化,即使在70度沸腾的水也可以安全饮用,所以乘客可以放心在车上进食。
快报记者 毛丽萍
第一次乘火车,格桑感觉很美
“藏2”号列车6号车厢里坐的全是藏族同胞代表团。
前天,当他们登上列车,跟随列车一起向雪域高原深处挺进时,车厢里时不时响起惊讶声与欢呼声。
安多县的家多,是位49岁的妇女,没上过学的她不停地用藏语重复:今天舒服死了,像做梦一样!她开心得像小女孩一样把手抱在胸口拍着……
那曲县的班长,今年54岁,看着窗外飞驶的镜头,这位老汉就忍不住要笑,由于牙掉光了,死劲抿着嘴,怪怪的样子乐坏了一厢人……
他们很多都未曾坐过火车,甚至连真火车什么样都没见过,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与这些人相比,格桑显然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坐过飞机,出过一趟远门,凑巧的很,格桑去过的唯一一个地方就是南京。
格桑,是拉萨市城关区河坝林社区居委会书记,2003年去南京考察“取经”,调查南京社区是怎么运作的。在他的印象中,南京是个非常漂亮的城市,中山陵、总统府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从下往上看全是台阶,从上往下看全是平台……真是奇怪!”
虽然有了乘飞机的经历,但他却从来没乘过火车。格桑告诉记者,得知自己是代表团成员之一,7月1日可以免费乘“藏2”时,他兴奋得睡不着觉,早上5点半就醒了。上了火车后,格桑舍不得眨一下眼睛,一直盯着外面的景色,贪婪地看着。“坐火车比坐飞机好,什么都看到!”
高兴处,格桑还摸出手机给家人打了个电话,“我上车了,很漂亮!……”
几个小时了,格桑坐在那,没挪过一个地方,他憨憨地冲记者笑着,“我以为火车跟汽车一样呢,没想到还有小桌子。听说,火车上还有床,呵,不知道啥样?”原来,格桑害怕走丢,不敢到其它车厢转。于是,记者教他怎么看车厢号,怎么看座位号,学会的格桑开心地笑了,“噢,原来还有号!”
格桑开始了他的列车摸索,往前他来到了硬卧车厢,看到了一格一格的卧铺床,他摸摸这,摸摸那,脸上挂着不可思议的笑,“原来是这样啊?还可以睡觉!”返回,穿过硬座车厢,格桑闯入了餐车车厢,看到了小酒吧,看到了正在做饭的厨师,格桑满足地点着头,“什么都看到了,回去我可以跟我们社区的人吹吹了,而且我还要带我的家人乘火车去内地玩玩,南京是个好地方!”
回到了座位,格桑似乎还在回味,笑意漾在脸上好久未褪!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迷人天路
7月1日上午11点12分,随着一声长长的汽鸣声,拉萨历史上第一列火车“藏2”号慢慢启动,绿色的车体在藏民们欢快的舞蹈中向前滑行,开始了“天路”的“处女之旅”。
驶出拉萨后,金黄的油菜花与绿油油的青稞相映。一路疾驶,车很快就进入了大草原,一头头或黑或白的牦牛像珍珠一样散落在草原上,它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隆隆而过的列车,自顾自地吃着草。
由于是首趟试验,列车直奔格尔木,沿途一站不停。
当列车与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淡水湖错那湖“擦肩而过”时,这才有人惊呼。这时列车减速慢行,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蓝天的衬托下,“神湖”显得分外美丽。湖紧靠铁路,最近处只有20米,透过车窗可看到碧绿的错那湖水,圣洁得不由让人深呼吸。
慢慢缓行了20分钟左右,列车再次向北蜿延,不久就攀上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火车站。屏息感受“世界屋脊”带来的视觉冲击。远眺是山舞银蛇的冰雪世界,近观是雪线下的天然草原。让大家惊喜的是,风雪霜天的唐古拉山,天空还挂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继续风驰电掣,长江之源沱沱河呈现在大家眼前。从火车上远眺,天际间是开心岭黄棕色的雄伟山岭,沱沱河岸边是一大片浅灰色和白色的房屋建筑群,十分整齐、醒目。沱沱河河谷宽阔,水面闪着银光,清澈的河水在一片片河心滩地之间散乱流淌,时而分岔,时而聚合。
夜色渐降,穿过风火山隧道,于21点45分,列车驶上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清水河特大桥上。天已经黑了下来,列车像一条长长的火龙游走在黑暗而又宽阔的可可西里。努力向外张望,模模糊糊的,草原上的精灵藏羚羊没有出现……
不知何时,感觉到车窗上有雨点敲打的轻微声音,雨滴沿着玻璃窗淌下,有人告诉记者,昆仑山隧道到了。
次日凌晨,0:13,列车在格尔木火车站停下。几十小时的铁路之旅,对于走进青藏高原来说远远不够,因为感受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我们始终觉得都在路上。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藏2”行程:
14:51,通过那曲火车站
15:48经过错那湖
16:26经过安多车站
17:35通过唐古拉站
18:04与“青1”次在布强格站会车
18:34驶过雁石坪车站
19:31通过长江正源沱沱河
20:23穿越风火山隧道
20:46通过楚玛尔河车站
21:45通过清水河特大桥
22:20通过昆仑山隧道
2日0:13抵达格尔木火车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