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29日,上证指数收出11根阳线。本来,对刚刚度过股改周岁的中国股市来说,这般“牛气”可喜可贺:市场正以坚定的信心迎接全流通新时代的到来。然而,联系证券市场近期的一些新闻事件,那么对这“11连阳”就不得不保持一份冷静。
7月5日,中国银行将登陆A股市场。中行占沪市总市值的18%,号称A股第一股,被视为IPO(首次公开发行)重启后市场走向的“试金石”。市场对扩容的承受力始终是全流通最大难关之一,以往“超级母舰”级股票上市都会引起股指的短期下跌。这次中行上市,股指不跌反涨,固然有股民追捧大盘蓝筹、新股甫开激发投资冲动等合理因素,但其反常表明股市中的一些痼疾仍然阴魂不散。
6月19日,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首发当日,7.40元的发行价一度摸高至50元,市盈率达到100倍,远远超过了合理的投资价值。就在有人为这第一股的标志性意义拍手叫好的时候,中工国际在随后几日连续跌停,中小投资者再次成为市场投机炒作的牺牲品。
“炒新必赢”的理念是封闭的、低市场化阶段股市投资思维的延续。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但追求理性、尊崇价值的投资文化却不可能仅用一年时间形成。
股改的另一成果就是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主体。但是,不要以为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一定会改善市场环境。现行的新股申购制度,几乎完全凭资金多寡抽签,容易造成中签高度集中,中小投资者机会极少的情况,新股上市时就容易被少数人操纵股价。要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监管层要拿出新手段。
要抑制股市的投机,关键还在于管理层要有平常心态。在股改过程中,管理层常常一边小心翼翼,一边“拔苗助长”──为了尽快完成中工国际的首发,监管层豁免了中工国际的预披露业务;为了解决扩容后的资金支撑,各路资金开闸入市的步伐加速。考验股市融资功能是否恢复的标准并不仅仅是能吸引资金进入,而是能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检验股改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是一时“不许失败”的短期政策博弈,而是稳健扎实的长期“慢牛”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