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6月22日,中科院地理所和社会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篇,通过对城八区129个街道、社区的上万份问卷,得出居民对北京总体满意度刚刚及格―63.8分。北京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面临着住房、交通、人口压力三大限制瓶颈。
两年前,在2004年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公布了《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这份期限为16年的城市远景规划里面,首次提到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去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居城市―北京的梦想与现实
孙女士到北京工作已经有8年了,目前在北京某日报做编辑。在北京生活了8年的她非常明白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每天都上夜班,前几年在通州买了房,但是因为离单位太远没有办法居住,只好在单位附近租房,房租每个月要1000元。”《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问起她目前在北京的居住状态,她说住房问题是让她最不满意的。
当孙女士在面对记者提出的“你觉得北京是否宜居”这个问题的时候,她非常肯定地回答:“不”,“空气灰尘含量太大,开一会儿窗,桌子上都是灰。”
在北京,像孙女士一样对城市宜居问题表示不满和批评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同时也感到无奈,毕竟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不是靠几声简单抱怨就可以解决的。
事实上,北京的宜居问题在过去几年已经提上北京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在2004年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公布了《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此次总体规划提出,北京的城市性质是“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这个总体规划里,“经济中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宜居城市”概念首次在国内提出。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北京过去的总体规划执行的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到2003年的时候已经过去了10年。这个规划确定的至2010年完成的大部分发展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但新的问题也已一直不断涌现―城市中心区过度聚集,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
未来北京该如何发展,这一现实的议题由此浮出水面。
“当时中央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但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比较大的事实,正在酝酿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出台了《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城市规划师杨保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北京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通过消耗资源和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继续下去,就会遇到很多瓶颈,而且目前已经遇到了困难,比如能源、土地、水资源等都已告急,“说明过去的增长模式不能持续,需要思考新的增长模式。”
住房和交通的现状
有了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但面临北京市严峻的住房、交通问题,如何将其实施是摆在北京市政府面前的难题。
“北京市的住房发展还很不平衡,对于弱势人群的居住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北京现在有70%的工薪阶层收入不高,买不起房。”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董光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现在北京有20%的人可以自己花钱买房,还有10%的人(一般是老年人)居住在旧城四合院中,住房条件较好,“这30%的人可以说基本具备了安居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70%的工薪阶层和无业者,这部分人买不起房,现在要从住宅建设的结构上,为这部分人提供小户型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北京现在一年的住房建设量,相当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的总和还多,房地产总量已经很大,但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没有解决,这些房子都哪儿去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言语激昂,他告诉记者,北京的经济适用房大多没有被中低收入者买到,此外北京的购房入住政策,导致了大批的有钱人把很多高档住宅买走,北京的购房政策有问题,需要调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北京过去的住房在结构上的确有一些偏差。但他介绍,北京市新的城市规划办法提出了新思路:根据北京城市居民本身的收入结构来安排土地资源和住房供给的结构,虽然不能完全做到对应,但是要基本对位,这样才能使广大老百姓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喜好购买到适合的住房。
交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目前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提起来让很多人都感觉头疼,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北京的瞬间人口(指在同一个时间点全市进行突击性普查所统计出来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740万,而据专家统计北京可载荷的最大值是1800万;北京的车辆已经有近270万,比上海多70万辆。从去年年初起,北京平均每天有1000辆新车上路。照此下去,北京可能会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交通最拥堵的超大型城市。
“有的人上班路上花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来回要花4个小时,除了工作上的8个小时,再干些其他事情,睡觉的时间都很少。居民为交通拥堵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最大的难题在于交通。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5200―5500万人次/天。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北京的交通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北京目前正在配合奥运工程花大力气改善北京的交通,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轨道交通网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到完成的时候,轨道交通网在交通结构中的比例会有大的提升,北京的交通会有所缓解。”杨保军总规划师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