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3日电香港《文汇报》今日报道,神秘而古老的中国一直吸引着不同颜色的眼球。在这些缤纷的眼睛中,游客、商人和学生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意义。游客来,我们骄傲我们的祖先伟大无比;商人来,我们暗暗欣喜国家的“钱”景无限;而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留学中国,且其中大多数人开始选择学习专业而非仅仅进修语言时,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 世界各地的聪明人已经开始涉足中国,为他们在本世纪的打拚抢占先机。套用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加多尔说的话:“想领先吗,来中国吧!”
镁光灯在闪烁,摄像机在穿梭,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的年轻人,身着统一的黑色学位服,在掌声、笑声、欢呼中互相亲吻拥抱……这不是英国校园的毕业庆典,也不是美国常青藤的派对现场,而是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外国留学生举行的学位颁授典礼。
去年外生创“三高”
6月29日,来自日本、韩国、保加利亚等15个国家的100多位留学生在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手中接过神圣的学位证书,有上百位学生家长从世界各地赶到现场与爱子爱女共度这一珍贵时刻,有来自泰国、葡萄牙、叙利亚等九个驻华使馆的十多位外交官莅临会场表示祝贺。
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如火如荼,每年以两成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留学生数量更是突破14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生数量最多、生源国家数量最多、就读学校数量最多的一年。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的新热土。
软实力增 中国吃香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张秀琴指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影响日益显著,这些都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原因。内地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受到国际认可,留学环境日渐改善等都成为中国吸引留学生因素。此外,到中国求学的各项费用相对低廉,也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直接的原因是,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汉语正成为国际社会的香饽饽。美国《时代》周刊载文称,在20世纪掌握英语是领先一步的关键,而到了21世纪,掌握汉语则成为占据优势的体现。在亚洲、欧洲和美国,汉语已成为一门新的必须掌握的语言。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加多尔指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商务交流中减少摩擦和误解的能力成为一种新的战略优势。因此,如果你想领先一步,那么就学习汉语吧!”
“入”不敷“出”逆差百亿
留学中国热,使中国从留学经济中尝到了甜头。北京教育新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谢以明表示,以在北京的本科留学生为例,平均标准学费约为28,000元;加上住宿费、饮食费、通讯费等,每个留学生在京的年度开销应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专家评估,5万元的商机约可增加4个工作机会。以2005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例,创造的市场商机超过70亿元,并可能增加66万个工作机会。
虽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已大幅超过出国留学人员的人数,但中国留学经济仍属于严重“入超”阶段,“逆差”近百亿人民币。专家分析,以每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年度花销15万元计算,11万中国留学生一年在国外的总花销约为165亿元,是国内留学生市场蛋糕的两倍以上。教育部日前表示,要继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北京主管部门更表态,2008年仅北京就将有10万外国留学生。专家认为,中国留学经济的潜力巨大,国家大力扩招外国留学生,将进一步做大国内的留学市场蛋糕。
半数洋学生 希望在华创业
中国在外国留学生眼中越来越富有魅力。调查显示,与本地学生相比,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压力、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不少优势。更有七成留学生表示希望用中文工作,一半以上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开创事业。
生活惬意乐不思蜀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求学,考试和生活门坎都不算高。据介绍,与中国本土学生相比,外国留学生不但入学考试相对简单,录取更是容易得多。加上中国相对低廉的学费和生活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相当“惬意”。各方面优越的条件,让很多外国留学生“乐不思蜀”。据调查,七成留学生表示,“用汉语工作”是其到中国留学的目标,甚至有一半以上留学生准备毕业后在中国发展。
跨过“语言”瞄“专业”
据介绍,过去来中国的留学生主要是研究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毕业后回国当汉学家。但现在,更多留学生开始学习经济、金融、法律、新闻等人文学科及其它应用学科。其中,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相对广泛,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差异较大,来自欧美的学生大多局限于汉语的学习,攻读学位的相对较少。
外生可进中国班
就此现象,教育部开始大力提倡以非汉语为手段进行的教学。比如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所推出的“当代中国经济问题”专业,就实现了30多个学分、十多门课程的纯英文教学,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学习。
鉴于留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方面与高分考进的中国学生有较大差距,各大高校都为留学生量身定做了较案计划,但这种与中国学生完全分离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留学生中文能力提高慢、与中国学生交流难等问题。因此,在成绩合格的前提下,很多高校开始允许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班级,选择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案。
毕业学校帮搵工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留学生表示,来华后感觉比预先设想好,不论城市建设还是生活环境都与自己的国家难分伯仲,甚至更优,让他们始料未及。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他们均感满意,认为在中国学习确有收获。很多留学生都向亲朋好友推荐了自己的学校,毕业后更是对中国恋恋不舍,纷纷表示:“我一定会回来,2008年北京见”。
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要求留学生学成后必须回国,近几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和相关政策的放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毕业后在中国就业,包括大型跨国公司、知名传媒机构及各国驻华使馆等。各大高校也从过去对留学生就业不闻不问,转变为如今的积极帮助留学生毕业后在华择业。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张秀琴坦言,在中国实习是外国留学生目前遇到的较大困难。相当多的留学生希望能够在中国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实习,但目前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规定。此外,包括文化差异和勤工助学工作等问题也是来华留学生所遇的问题。
戴莱莎(德):一代外来女武师
德国女孩戴莱莎是个标准的“功夫迷”,酷爱武术和气功却苦于无法与中国教练沟通,因此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还在课余时间请教练辅导武术。对于一周20小时的课程安排戴莱莎表示满意,特别是老师非常细致耐心,让她的汉语水平进步很快。谈及自己的梦想,这个金发女孩立刻充满激情道:“我希望成为武术教练,开设武术学校!”。
谈及在华生活的感受,戴莱莎觉得,手机的双向收费不太合理,而且来华上学手续比较复杂,但表示,为了学到汉语和武术,一切都值得。
米自恒(德):地道“书法狂”
德国小伙子米自恒在人民大学学习汉语,从高中时期就对中国书法着迷,是地道的“书法狂”。米自恒在北京最大的娱乐,就是遍访名胜古迹,光是故宫就去过四次。桌子上整齐摆放的教科书,墙上挂着的水墨画,密密麻麻写满中国成语的笔记本和平时练习的书法,甚至还有被标注了重点的中国菜谱,这个德国男孩的宿舍无处不渗透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尽管有个情深意笃的女友远在德国,米自恒仍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德企派华的员工,留在中国工作,不惜做频繁往返于中德两国的“空中飞人”,以求事业爱情两不误。
狄凯(美):汉语是“国际能力”
来自美国加洲的狄凯(中)正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8周的中文学习。他认为,和其它周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汉语在世界范围都将成为一种能力需求,因此在中国进修语言必将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狄凯还指出,中国的教育方法与美国有很大区别,如果想吸引更多欧美留学生,老师就要完成一个由“要求服从”到“接受质疑”的教育观念转变。
姜沼年(韩):中国人“够意思”
来自韩国的姜沼年是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还是人民大学“韩中社会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她不但自己在京攻读法律,还推荐弟弟妹妹来学习汉语。在姜沼年眼里,中国人都非常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很“够意思”。比如有次她骑车去后海弄丢了车钥匙,附近美容院的店员很快用工具把车锁打开,才没有耽误她的行程。但同时她也指出,在北京最大的不便当数就医。比如有一次她被狗咬伤,赶到附近几家医院都被告知不收治外国人,最后辗转到中日友好医院才打了针,让她直到现在都心有余悸。(刘凝哲、闻佳)
06年留学生学科分布
人数 比率
汉语 86679人 61
%医科 18032人 13
%经济 6665人 5
%工科 4455人 3
%管理 3555人 2.5
%法学 2906人 2
%教育 3236人 2.2
%理科 741人 0.5
%历史 755人 0.5
%00-05年出入学生数量统计
出国留学人员 外国留学人员
2000年3.9万人 5.2万人
2001年8.4万人 6.3万人
2002年12.5万人8.58万人
2003年11.73万人7.8万人
2004年11.47万人11.08万人
2005年 11.85万人14.1万人
06年留学生生源分布情况
亚洲106840人 75.73
%欧洲16463人 11.67
%美洲13221人 9.37
%非洲2757人1.95
%大洋洲 1806人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