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油灯
省油灯为五代时发明,产自四川邛崃地区。此灯带夹层,注入凉水,起到冷却减少灯油蒸发的作用,可以省油近一半。
罪恶灯
鸦片烟灯把人带入毁灭的深渊,现在很多人不认识这种灯了,古玩店常拿它当“水盂儿”或“砚滴”卖。
大约在二十年前,当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叫“收藏”的时候,殷小林就开始了他的“古灯”收藏。那时候“收藏”未热,“古灯”更是无人问津。而殷小林,却偏偏认定了这个别人看不上眼的“冷门儿”。
我曾经问过殷小林:“为什么会收藏灯具?而没有收藏别的什么?”他说:“开始就是喜欢,同时还隐约地感觉到,在照明功能的背后,灯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那时候收藏灯具,不可能想到会有什么“回报”。因为在当时的收藏行当里,根本就没有这么个门类,当然更谈不上灯具的市场了。有不少朋友为他捏着一把汗,担心将来怎么“收场”。也有专家善意地劝说,不要在这上面“孤注一掷”。但是殷小林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的眼光,没有动摇。他以喜欢为基础,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根本不在乎将来的收益。有了这样健康的心态,他才可以快乐地把“古灯收藏”一直“玩儿”到了今天。
很多文物界的权威看了他的收藏都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至今还是国家博物馆的空白,凭个人的力量把它们集到一起,真是一份不小的贡献呀!”
在收藏的过程中,殷小林也曾有过一丝的困惑。那是在收藏的古灯达到三百多件的时候。看着占据了家里大部分空间、已经直接影响了家人生活的一大堆灯具,他有些茫然: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一次对灯具的例行整理,让他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初步集成了一部实物“古代灯具发展史”。这一发现,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感觉自己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笔直、光明的坦途。从此,他坚定地沿着这条金光大道走了过来。几年前,他收藏的古灯达到了一千盏。“千灯草堂”四个字,顺理成章地成了他家的斋号。
今天,他收集了从原始社会晚期到上个世纪中期的一千多盏古灯。他像剥洋葱一样,把灯具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一层层发掘出来,出版了研究心得《古灯史话与收藏》一书。在北京的报国寺举办过两届个人“古灯收藏展”。但是殷小林对此并不满足,他的梦想是建一座“古灯博物馆”。他说:“初始收藏只是‘自娱自乐’。现在收藏、研究古灯成了自己毕生的文化事业,一定要把‘自娱’变成‘众乐’”。
经过不懈的努力,“建馆”的愿望终于在今年实现了。一个远在江南水乡名为“千灯”的古镇找到他,希望与他共建一座“千灯馆”。一个“千灯镇”,一个“千灯草堂”,殷小林感觉到,这是他等待了多年的缘分。他把二十年来的收藏成果从北京搬到了江苏昆山的千灯古镇,在那儿建起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古灯展览馆”。古灯馆的名字就叫“千灯草堂”。
古灯馆坐落在千灯古镇的石板老街上,是一座四进院的明代老宅。有五个展厅,按历史的排序展出了一千多件历代灯具,年代的跨度达七八千年。
这儿最古老的灯具是一盏原始时代的天然石灯。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先对光明的渴求,并向我们揭示出古灯与古文字之间的联系。而那些石灯又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创造中的“师法自然”。各种人物、动物、器物造型的灯具,记录下一段段久远的历史,也昭示出不同时代的人类生活。在这儿,你可以看到传说中的省油灯,了解它是靠哪些科学原理省油的。灯具是光明使者,给人类以希望,但在这里会看到一种“鸦片烟灯”,它是把人引向黑暗深渊的“罪恶之灯”。
这里不仅有汉民族的各类灯具,还有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烛台和油灯。古今中外的文化异彩纷呈,你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更迭、交汇、融合。在这儿,你所了解的不仅仅是灯具的发展和演变,更多的是人类如何从野蛮步入文明。
千灯镇是昆曲创始人顾坚和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能和这两位巨人聚首,是殷小林的荣幸!千盏古灯点亮了古镇,而千灯镇又给了殷小林一个展示的舞台。这“舞台”就像一个通向远方的港口,古灯文化的传播,将从这里起航,走向世界。 伟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