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发展议程(多哈回合)日内瓦谈判再一次无果而终。谈判的主要各方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上依旧分歧严重,原计划7月2日结束的会议,不得不提前一天“鸣金收兵”。一向乐观的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也不得不承认,谈判显然“陷入了危机”,并“濒临失败”。
这个结果早在人们意料之中。6月22日公布的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协议草案共72页,分歧却多达760处。抛开技术性问题不说,要让60位WTO成员国的贸易或农业部长们在短短几天里克服重重分歧,求同存异,达成妥协,几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多哈回合谈判于2001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从多哈到坎昆,从香港到日内瓦,历次WTO部长级会谈总是屡谈屡崩,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对谈判的结果不抱特别的希望。尽管如此,此轮谈判前,美国总统布什在欧美峰会上做出的高调表态,还是曾给人们带来一线希望。人们期待着布什总统的政治意愿能够体现在这次部长级的会谈中,期待美国能在农业补贴方面做出更大的让步。但事实上,这次谈判的结果仍然是集体失望。美国、欧盟和以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20国农业协调小组,在日内瓦谈判中都坚持了原来的立场,未做任何进一步的退让。此前传闻美国在日内瓦将大幅削减农业补贴仅也只是传闻而已。美国农业部长认为,美国已经将底线——农业补贴总体水平只降低53%——摆在桌面上,不可能再做让步。尽管欧盟在减少自己的农业进口关税比例上由最初的38%提高到46%,并进而准备考虑“20国协调组”提出的54%的关税削减目标,但离美国所坚持的66%这个数字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多哈发展议程的目标是减少全球贸易壁垒,缓解贫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历次多边贸易谈判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在此目标下,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成为多哈回合谈判的核心问题。围绕着削减农业补贴和农产品进口关税以及降低工业品进口关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印、巴等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补贴的削减和关税的降低幅度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欧盟与美国之间的攀比,欧美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使得这些分歧历经多次谈判难以弥合,至今更成了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到2015年,自由贸易可使全球经济每年获得3000亿美元的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将从中获得大部分好处。事实上,对于多哈回合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发展的基本目标,各国并不存在争议,但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无论是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和农产品关税,还是发展中国家降低工业品进口关税,彼此都认为存在着很大的让步空间。无法找到一个为各方接受的、适当的利益平衡点,成了此轮谈判难获进展的症结所在。
多哈回合谈判原计划于2004年结束,现在,谈判结束的最后期限已被推迟到2006年底。尽管拉米和世贸成员仍未放弃希望,但要在6个月内达成一项折衷的全球贸易协议,谁的心里都没底儿。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理应率先作出让步,否则就不仅达不成协议,而且有违多哈回合谈判促进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