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年仅24岁的大男孩不幸患上“骨肉瘤”,他胸部的肿瘤已长到人头大。为了给儿子治病,父母将自家54平方米
的房子登记到房产中介告示上,但至今仍未卖出。看着儿子病情一天天加重,父母每天以泪洗面,一筹莫展。
本报7月3日16版刊登了《“我要设法延续儿子生命!”》的报道后,记者电话便接连不断,到当天下午5时许,共有60多位热心读者打来电话,为重症男孩捐款、赠送药物、提供偏方,热心关注之情令人感佩。
本报曾多次报道扶困济危的事迹,社会各界人士均伸出救援之手,帮助特困家庭、弱势群体、身患重病的患者渡过难关。当天报道见报后,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制药厂辽宁市场总代理负责人衣德琴女士对记者说,看到报道后心情十分沉重,决定用他们生产的新药,帮助重症男孩战胜病魔。她当即与厂领导沟通,厂领导同意将价值15120元的尖端生物基因抗肿瘤新药,捐送给重症男孩服用。
和平区一家诊所的张洪久教授说,重症男孩实在太年轻了,作为医生要尽到救死扶伤义务;为了给儿子治病,重症男孩的父母打工、卖房,可怜天下父母心。他表示,要为重症男孩免费提供10服至20服特效中药,相信他的病患会得到转机。一位家住沈河区令闻街的女士,愿意为重症男孩免费提供祖传膏药,以缓解他的病痛。
丹东来沈从业的姜女士说,看到这篇报道后,她流下了眼泪。在为重症男孩病情焦虑的同时,她更为他家庭经济状况而担忧。姜女士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全社会都伸出同情之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她带头为重症男孩捐款1000元钱,也希望大家都来帮帮这个男孩。
众多热心读者在电话中,纷纷表达对重症男孩的急切关注、深切同情,有的读者说,这孩子太可怜了,年纪轻轻的,正是为社会做贡献、憧憬美好未来的年龄,却得了如此重病,实在令人惋惜。大家纷纷介绍偏方良药。
当天下午,当重症男孩妈妈接到姜女士的1000元钱捐款、衣德琴女士捐送的价值15120元贵重药物时,眼含热泪动情地说:“感谢《沈阳晚报》记者,感谢好心的人们!有这么多好人帮助、关心,我儿子一定会有救的!”本报记者邱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