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长期重视保护和治理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和现代渔业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综合治理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广大渔民收入逐年增加,集体经济普遍具有较强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营造“海底森林”
烟台市委副书记齐秀生告诉记者,烟台地处胶东半岛,是鲅鱼、对虾等多种海洋生物繁殖的重要场所,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优势水产品主产区,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因此保护和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地位非常重要。目前全市渔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大农业1/3以上。去年水产品出口创汇9.5亿美元,占全市大农业1/2。全市6.4万渔户人均收入7850元,是烟台农民人均收入的1.5倍。
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姜清春介绍,烟台市曾经由于养殖过度,海洋水质恶化,造成渔业养殖大面积死亡。深刻的教训使烟台人非常重视保护和治理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全市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营造了1.6万亩“海底森林”———投放和培育海藻。它不仅能净化海水,还是海参、鲍鱼等海洋经济生物的重要饵料。目前,烟台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
此外,烟台市已连续9年放流对虾和海蜇等,累计投资达1亿元;连续12年实施每年2个半月的休渔期;近年来,新上的海洋、海岸工程项目严格贯彻环境评价在先、一票否决和海洋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去年,全市新上的21个海洋工程项目全部实行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海水大棚”
烟台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的带动和支撑。在海边,人们可以看到一排排玻璃钢“海水大棚”,其科技含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莱州市朱旺村,记者看到这样的“海水大棚”有200多个,每个面积约1亩,能容纳70个水泥养殖池,引入地下海水,通过设备输氧。池子里面养殖着从国外引进的名贵鱼类大菱鲆等。据村民介绍,这样的大棚一个造价一二十万元,现在大菱鲆的市场价在每公斤50多元,一年的养殖收入就可以收回成本。而在头几年,市场价曾达到每公斤350多元。
长岛县黑石嘴村的“海水大棚”里养殖的是海珍品海参。水底的笼箱里立着10多层薄塑料板,上面趴着一个个黄豆大小的浅褐色参苗。60多岁的养殖技术员张殿堂告诉记者,100立方米水体可产海参苗5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400元至800元不等,一个大棚有400立方米水体,一年下来收入相当可观。而养殖海参、鲍鱼等名贵海珍品,在前几年育苗技术还是高科技,如今我们都学会了。
带动渔民科学养殖的是遍布全市的几百家海产品龙头企业。位于莱山区的烟台最大的渔业企业———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水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记者在科研楼里看到,这里设有海带扩种培育实验室和分子学生物实验室等,其中海带品种培育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带育苗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个公司仅用了8年时间,净资产就由98万元猛增到2亿元。
托起“海上朝阳”
记者在烟台市采访新渔村建设的突出感受是,这里的集体经济普遍具有较强的实力,新渔村建设起步快、效果明显。
在长岛县连城村,几乎家家都搞旅游,每家漂亮的小别墅里通常有二三十个床位,每位游客一天连吃带住仅需60元。当地干部说,长岛县这样的床位总共有6000个。
在莱州市朱旺村,集体投资300多万元新修了一条长6公里、宽16米的穿村通海大道,道路两侧绿化得像花园。一座投资3000多万元的码头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建成后可停泊5000吨级货轮。
在胶东最大的渔村———莱州市三山岛村,10多家村办企业已通过动产租赁全部实现了改制。村里2000多户渔民,家家住着漂亮的房屋,其中住进二层小楼的就有1000多家。全村8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据新华社济南7月3日电 曹曙光 吴殿彬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