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丽普
刘连生:唐山大地震时担任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此前在省公安厅工作,1983年又回到省公安厅。地震发生后,刘连生赴唐山抗震救灾,在灾区支锅熬粥,最后结算时,熬粥竟用去了30万斤大米。
提起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现年79岁的刘连生老人连说:“太惨了,太惨了,开滦医院五楼上没有倒塌的一角,裸露的钢筋上挂着一个男子,哗哗流血,因没有高架装置,救不了,眼睁睁看着人叫着叫着就没声了,那场面谁见了都会终身难忘”。
当然,更让这位时任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老人难忘的是,在震后的100天里,他在灾区当了一回“阿庆嫂”,支了三口大锅开起了粥棚,每天24小时不停地运转,供赈灾的人们免费喝粥。最后结算时,熬粥竟用去了30万斤大米……
赈灾:黑胶皮水囊派上大用场
时间倒回30年,1976年7月28日。
那天早上,担任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刘连生像以往一样,正在家附近遛弯儿,突然感觉到地面有些晃动。
早上8时左右,北京打来电话证实是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唐山地震严重,房子几乎全部倒塌”,刘连生说,当天上午,省里有关人员就组织了4个医疗队奔赴灾区。
28日下午,正在北京的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领导人乘坐的飞机腾空而起,向唐山飞去。下午,刘连生带着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也出发了,车上有5名炊事员,还有几袋米、鸡蛋、油料、咸菜等食品。
另外,他还不忘从石家庄的振头村供销社找来一个可以装3吨水的黑色胶皮水囊。“就是这个水囊,了不起呀,在唐山的日子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都是用它从丰润拉水,一次就是3吨呀!”直到今天,刘连生对这个大水囊还念念不忘,“黑色的,本来是用来拉泔水的,结果却派上了大用场。”
汽车从廊坊转道唐山,29日凌晨3时就到唐山郊区了。“当时,恐慌、紧张和悲痛交织在一起的灾民挤满了整个公路,车子只能走走停停,从这里到机场不足5公里的距离,竟走了5个小时。”
熬粥:100天熬掉30万斤大米
刘连生老人说,早上8时到达设在机场的指挥部后,他们几个人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支锅做饭了。第一锅大米粥熬出来后,将饭端给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时,刘连生清楚地看到刘子厚的眼睛红肿着,神色也疲惫不堪。截止到那一刻,指挥部成员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了。
刘连生回忆,当时指挥部刚刚成立根本没有住处,条件十分艰苦,人们累极了,就把雨衣穿在身上,在草地上一躺。除刘子厚书记和马辉秘书长的办公场所是架在三轮摩托车上的小帐篷、车上挂着几部电话外,其他各部门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找块砖头坐下就开会研究问题。
刘连生说,自从29日支锅点火之后,就没有熄灭过,每天24小时两个大锅轮流熬粥,还有一口大锅用来洗刷、消毒用过的碗筷。谁来谁吃,吃完就走,都是“白吃”,不用算账,大米是部队提供的。“能做的饭只有熬大米粥,就这样,到最后结算时竟有30万斤。”
算起来,100天熬掉30万斤大米,平均每天要熬3000斤大米的米粥饭,我们很难想像得熬多少锅,炊事员要付出多少辛劳,但他们认为,自己的辛劳与那些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没法比的。
随着指挥部人员的不断增加,吃饭的人越来越多,炊事员的任务也相应更加繁重了。后来,在刘连生的主持下,先后建起了8个食堂。
赈灾过程中,由于受潮,刘连生的颈椎、腰椎都落下了毛病,直到现在,他还忍受着这些病痛的折磨,一到天阴下雨,他的腰腿就疼。
(责任编辑:赵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