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理由:
去年9月,强台风“达维”在海南肆虐,一夜掳走数十亿元。
风灾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海防林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巨大作用。
但在日益加快的开发进程中,人们仍在肆意毁坏沿海防护林,把海南裸露在大海面前。
省人大最近组织的一次执法检查中发现,我省12个沿海市县,仅昌江黎族自治县、临高县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沿海特殊保护林带。不设防的海岸线惨遭侵蚀。 记者 王凯 摄
海口晚报网7月4日讯:
海防林被毁,责任究竟在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至中一语中的:海防林被严重破坏,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失职,不要把海防林被毁的责任都推给老百姓和企业。
因此,海防林能否早日合拢,责任同样首先在政府部门。
海防林断带247.7公里,近7成达不到国家标准。6月9日至16日,省人大组织开展《森林法》执法检查暨海防林环保世纪行,痛心地发现,我省的“绿色长城”———沿海特殊防护林带被严重毁损、残破不堪,根本无法承担作为海防林应具有的防护功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建设海防林亦如是,它是一项深谋远虑的伟大工程,不仅庇荫当代,还造福子孙后代。海防林毁了,我们除了要深刻反思,寻找海防林被毁的根源、追查海防林被毁的责任之外,最重要的,我们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关注海防林今后的建设与保护,抓紧时间修复海防林,合拢海防林,让海岸卫士重新回到海岸边。
14年间风灾死伤451人
6月28日,记者就我省海防林的建设与合拢问题,采访了省林业局局长朱选成。
“海南是台风多发地区,海防林是海南的第一道生命线,是海南的绿色屏障。”朱选成开门见山,首先就向记者强调了海防林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他说,海南的岛屿特性,决定了海南必须建设好海防林,如果没有海防林的保护,海南岛的生态安全将难以想像。
省林业局提供了一份统计资料:1990年-2004年,海南经历了灾害性热带风暴31个,造成451人伤亡,毁损民房7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0万公顷。此外,还冲毁大量鱼虾塘、道路、桥梁、渠道,损坏输电、通讯线路,淹死牲畜,打沉渔船,直接经济损失达171.4亿元。而去年的“达维”台风,更是给我省东部沿海市县造成巨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90亿元。
这份资料还揭密了台风灾害背后的一个让人警醒的事实:在历次台风中,遭受台风损失严重的村庄和作物都是由于没有海防林的保护造成的。即使远离海边3公里的村庄和农作物,如果没有防护林保护,同样会受到严重破坏。例如,1972年20号12级强台风袭击时,文昌市白沙村有茂密的海防林保护,全村175户农户中,只有75户的房屋受到轻度损坏。而附近的水堆村由于没有防护林保护,全村188户中有171户的房屋遭受严重破坏。同时,距防护林带200米内的水稻损失23%,而距防护林带300米外的水稻损失达63%。
海防林的生态功能很多,除了抵御台风外,还能防沙治沙、改善人居环境!
我省沙质海岸线长1100多公里,占海岸线总长的72%,有的地方沙岸宽度达五六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00多万亩。由于没有海防林庇护,文昌市冯坡镇在1750年-1950年200年间,流沙向内陆移动了1600米,最多一年内移18米,造成180多公顷耕地被埋,13个自然村被迫搬迁。
“十一五”末期合拢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国家非常重视海南沿海特殊防护林带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向我省海防林建设投入资金11亿元,以帮助海南完成海防林合拢工程。
“海南海防林建设确实出了大问题。”朱选成坦率承认,由于遭受严重破坏,海南沿海特殊防护林体系变得非常脆弱———断带多、残次林多、低效林多、宽度不够、密度过低,防护功能不强,不能承担起削减海啸浪峰,降低流速,减轻破坏力的重任。全长1528.4公里的海岸线上,海防林断带247.7公里,林带宽度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有598公里,起不到防护功能的低效林有553公里。
“印度洋海啸,引起人们对海防林建设的反思,‘达维’台风带给海南的创痛至今无法抹灭。所以,海南海防林的全面改造、恢复与合拢,迫在眉睫。否则,海南的生态安全将面临严重的威胁。”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将用3年-5年时间,来修复沿海特殊防护林带,在‘十一五’末期,要让海南的海防林合拢。”
为了完成海防林合拢的巨大工程,省林业局还专门编制了《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指导海南海防林的修复、合拢。《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南沿海绿色屏障。”
《规划》为我省今后的海防林建设,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至2015年,将新增造林面积3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21.81万公顷,宜林海岸基干林带要全面合拢。全省基干林带达标率为95%;红树林恢复率达80%;湿地恢复率达90%。形成片、带、网相结合,具有热带特色、层次复杂、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景观多样、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近自然风格的防护林体系。
生态效益应居首位
“过去,我们对海防林的生态作用认识不到位,干了不少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的蠢事。”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在今后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海南要认真吸取教训,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规划》也明确提出,海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要“以增强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营造安全、稳定、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基干林带建设、红树林发展、滨海湿地保护、城乡绿化为重点。”
以此为指导,省林业局结合海南自然资源的实际条件,对我省防护林体指法的总体布局做了科学规划,从沿海至内陆分依次划分为: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区、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区、基干林带改造与发展区、沙化与荒漠化治理区、农田林网建设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区和中部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恢复区等7个建设区。建设重点是基干林带、红树林、沿海湿地保护和城乡绿化。
“在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中,有人工营造的海防林,还有红树林、湿地等一些自然生态保护屏障。”朱选成说,相对于人工林而言,这些自然保护屏障的生态效益更佳,防护功能更强。因此,省林业局在编制《规划》时,充分强调了红树林、沿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而且省林业局也积极地在与荷兰政府开展红树林和湿地保护的合作,在未来五年内,投资3亿元,用于加强我省红树林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发展自然环保的海防林,以提高改善海南的海岸防护带。
记者仔细阅读《规划》,欣喜地看到《规划》充分强调了红树林的恢复和保护,对“受干扰的红树林要采取封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林分改造措施进行森林恢复,宜林滩涂地人工营造红树林。”在规划期内,“对全省现有保存较好或较差的3840.6公顷红树林有林地,进行封育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恢复其原貌。人为反复破坏,或处于退化演替阶段的红树林,要规模化改造;在易于红树林生长的宜林滩涂,适地适树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届时,海南将人工营造红树林面积1.29万公顷。
规划期内,还将申报东方黑脸琵鹭国际重要湿地,新建新盈鸟类保护区、鹦哥海盐场水鸟自然保护区、牛路岭水库自然保护区、陵水南湾湿地自然保护区、海南琼海野生稻国家级保护点、海南保亭疣粒野生稻国家级保护点、海南陵水药用野生稻国家级保护点。
这不仅大大有利于提高我省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功能、防护功能,还有利于改善我省沿海防护林的景观效应。
力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
“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是群众讽刺许多规划无法实施,最后成为一纸空文的现象。那么,海防林建设的《规划》编制好了,又如何保障它的实施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确保完成《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
“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出现这么多问题,林业部门要负重要责任,但关键还是各市县政府。”朱选成认为,建设海防林是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在海防林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规划》提出,要建立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将政府作为海防林建设的责任主体。把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至各级政府,把各项建设指标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起一套林业管理体制。从组织上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
“政府还应是海防林建设的投资主体。”朱选成说,海防林建设投资主体存在问题,历年来,海防林建设都是国家在投资,集体、群众投入都很少,各级政府对沿海防护林的造林、抚育、管护等环节投入资金更是严重不足。
海防林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建设一亩高标准、高质量的海防林,每亩需要投资500元,国家每亩实际投入100元,短缺资金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成为海防林建设的投资主体,就根本无法建起高标准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责任主体、投资主体解决了,海防林的建设还需要立法保护、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科技支撑。“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制定和实施《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保护和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对沿海防护林经营主体直接进行补偿的新机制,从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海防林建设实行政策扶持,以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让各种资金、各种所有制主体为海防林建设添“砖”加“瓦”,共筑海南的“绿色长城”。(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