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图本报记者 黄礼琪 通讯员 叶宏文 刘伟东
小演员未“老”已愁出路 老名牌难寻接班新人
今年是龙川县杂技团成立50周年纪念,作为目前广东省唯一的这个县级杂技团,尽管曾在日本、美国、非洲等地享有盛誉,而今却日子艰难———面对新的演出市场,这个老名牌陷入了困境。
现在龙川杂技团演员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1岁。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些孩子现在共同的愿望是能读书。谢发祥在上小学三年级时考上了杂技团,同学们都很羡慕,现在他经常与几位在龙川一中读书的小学同学玩,反过来很羡慕他们:“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一定会选上学。”小谢说,希望杂技团能多一些演出,有经济效益我们才会安心,不然,过些年只能会选择出去打工。
演员前途断档 接班孩子难寻
记者近日来到龙川县了解到,龙川县杂技团成立于1956年,曾多次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国际性演出,先后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杂技发展创新奖等奖项,在目前不少地市文艺团体生存艰难的背景下,成了广东省唯一还正常运转的县级杂技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全盛时期龙川杂技团一年演出达300多场,1977年到海南演出一年,当时的一张戏票才卖2角钱,但一年演出收入达13万元。
而今,这些风光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今年40出头的现任团长何钦林是10岁进团的“老人”,何团长说,这些年的最大困难其实是演员缺乏,源头上补员难,骨干则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演员担心长大后的前途———杂技艺术需要从小培养,以前小孩子进团后还可请教师来上文化课,但后来因为经费紧张,无法请教师,读书时断时续;而一旦小演员成了“老演员”,就要改行,以前县里还有政策包分配,将“老演员”安排到新华书店、图书馆等相关文化单位工作,但后来各单位改制后没了这条政策,演员只有自谋出路。现在全团只有20人左右,演出时连教练、灯光师等都要上场,不少节目都因演员不够而放弃,而最辉煌时全团80多人,可演40多个节目。好在当年演出赚了一些钱,加上自筹部分资金建了一栋楼,杂技团有一个栖身之所,使杂技团得以维系下去。去年演出65场,全部是送戏下乡,偶有珠三角地区由当地邀请或经纪人联系,才走出去演出数场。
不懂市场操作 惟有守株待兔
杂技团出去演出最复杂的是运输道具,车辆经费是大头。何团长说以前每次出去都借文化局的车,自己当司机,而如果一个地方演出一场的话,大家都在车上睡,即当晚演出后马上回龙川或转场,到龙川都天亮了。这是为节省经费的不得已办法,虽然苦、累,但如果有观众追捧,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怕的是场下冷冷清清。何团长说平时一般都有人事先联系好,由企业包场,都没有太大问题。惟一一次在去年到东莞虎门试了一下市场化运作,结果失败了。当时虎门有一位龙川老乡请杂技团去演出,讲明场地灯光不用钱,吃住及演出门票由杂技团负责。由于没有经验,在当地宣传做得不够,结果门票才卖了100多张,开头五六元一张票,后来卖2元也没人来。何团长认为其实总结起来主要是从来没有自己进行市场化操作的经验,如果宣传到位,还是有观众的,比如下乡演出每次都有五六千人来看。目前杂技团基本上是守株待兔,有人来请就去,去年河源一个老板请去为某楼盘推广助兴演出了两场,效果都很好。
有赖政府支持 尚须自寻出路
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王莉处长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全省惟一的县级杂技团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目前也存在很大困难,省文化厅也曾专门为该团把过脉。目前,龙川杂技团首先自己要有使命感,既然维持到现在不容易,今后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团领导及所有团员都要有创新意识,要跟上时代,转变观念,针对当前文化多元化、观众欣赏文艺的途径多的现状,找路子,闯市场,有了市场就有效益,也就能留住人才。要发挥自己的能量,不要坐等,只要不断创新,路子还是越走越宽的。
何团长说,其实这么多年龙川县委县政府都很支持杂技团,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每年拨13万元经费加上7万多元的送戏下乡宣传演出费,解决了演员们六七成的基本工资。有了这个支撑,其它还是需要多寻演出门路解决生存问题。其中到国外演出是一个途径。
用功
图:陈小艺有空就坐在窗边看书。
图:练功是要定时间的。
(金陵/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