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个转变完善六大体系促进四个提高
华龙网讯近年来,江津市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收到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市已组织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1.52万人,2005年实现劳务收入16.7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已占到年均纯收入的43%。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遵循市场、农民受益”的原则,江津市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信息、培训、输出、服务、政策六大体系,实现了劳务输出组织有序化、信息网络化、培训基地化、输出集团化、服务综合化、扶持制度化。
该市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思考,作为农村的第一产业来抓,成立了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及劳务办公室,形成了市、镇(街)、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并且将发展劳务经济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镇(街),从而推进了劳务输出的有序开展。
完善信息体系,实现劳务信息网络化。为了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江津市组织专人深入村社、农户,调查16岁—60岁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和从业状况,并以此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与此同时,江津市政府还投入320万元,建成了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中心、镇(街)农业“110”信息服务站,在劳务输出基地聘请信息员,形成了全方位的农村劳动力信息网络。
坚持“先培训、后输送”的原则,近年来,江津市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立了以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劳务就业培训点为主体的多元化劳务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组织培训转移农村劳力10.24万人,并且打造出“三峡师傅”、“江津建工”、“富侨保健”等一批劳务品牌。
依托企业,建立基地,劳务输出集团化。近年来,江津市与全国10多个省市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建立了劳务基地。
发展工业,增加岗位,为农民拓宽就业门路。江津市紧抓中央和重庆市级企业多、原有市属企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投资6000多万元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近两年来,境内中央及重庆市级企业提供了近1.5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建设园区,引入企业,增加就业机会。自2002年启动建设以来,江津市德感、双福、珞璜等三个园区发展迅速,目前三个园区已引进企业74户,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
为解除民工后顾之忧,江津市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协会,帮助8.67万农户转移土地使用权30多万亩,与此同时,劳动、司法等部门还积极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劳动保障、劳动争议、医疗、工伤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巩固了输出成果。
近年来,江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返乡创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通过实施财政补助政策、出台保证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权利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民工返乡创业等方式,实现了农村劳务输出激励制度化。
目前,江津市农村劳务经济已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劳动力素质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输出方式由零星、分散向组织化、规模化转变;就业渠道由单一向多渠道转变;流动形式由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
通过培植壮大农村劳务经济,江津市劳务现金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比重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后,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程度的提高;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近两年来,江津每年有10万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从而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
(本网记者)
来源: 华龙网 2006-07-05 0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