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如今,外出打工不仅是大多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他们家里的父母和孩子,却是他们在外最大的牵挂。针对这一现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广泛开展“访、帮、助、医、教”等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农村留守服务队
文/日报记者周雨图/日报通讯员赵泽 6月22日,石柱县南宾镇农村留守服务队跋山涉水去农家开展服务活动。服务队员周进华(中)为当地老人和妇女讲解辣椒种植技术。
今年5月以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广泛开展了为农村留守人员服务的活动:各乡镇均成立了农村留守服务总队、各村亦成立了农村留守服务队。服务队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此举,深受他们的称赞,这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抹和谐景色。
6月22日,记者与该县南宾镇城南村的农村留守服务队一道,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前往该村中坝组开展了一天的服务活动,所见所闻,难以忘怀。
老农成就“甜蜜的事业”
中坝组原名中坝村,前几年被合并到城南村后成了该村的一个组。该组位于一座名叫“马落东”的山上,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21日晚,我们得知该村留守服务队要去中坝组开展活动。22日上午8点钟,我们就赶到了村委会所在地。
在村民委员会办公室等待我们的一名镇干部告诉我们,服务队已出发了。于是,我们便由他带路赶紧追去。中坝组与村委会所在地隔着一条大河、一座大山,我们首先跋涉了一大段河滩地,然后乘船去对岸,村支部书记冉龙林正在码头上等待我们。
这几乎是一条未经过任何人工修砌的羊肠小道,加之头一天下过雨,非常湿滑。一路紧赶,我们终于在半山腰追到了“大部队”,中坝组组长陈义华、村卫生室医生秦禄庭、村金胜小学教导主任陈亮及两名镇留守服务总队队员正在路边小憩,每人手臂上都戴着一个写有“农村留守服务队”字样的红色袖标,陈义华还举着一面写有同样字样的红旗,乍一看,就像电影里的游击队。
爬到山顶又接着下山,穿过一大片森林,我们来到村民郎永树家,此时已是上午9点10分。这是大山深处的一处农家,房屋由土墙夯筑而成,屋檐下一字排开摆放着14个蜂箱,蜜蜂“嗡嗡”叫着,不时钻进钻出。
“冉支书,我的蜂子出蜜了!”见到冉龙林,郎永树赶紧丢下手里的活路,迎上前来。他高兴地说,前几天,他最先养的两箱西蜂出了第一次蜜,共收获了10多公斤蜜糖,卖了300多元。
郎永树今年55岁,儿子、儿媳都到浙江打工去了,他与老伴既要务农,又要照顾仅1岁多的孙子。5月初,冉龙林带着留守服务队中坝组开展第一次活动时,了解到郎永树家里的情况,他当即表示,可由村里补贴部分资金,帮助他养殖蜜蜂。冉支书第二天便带着郎永树去种蜂场,买了两群西蜂、两个蜂箱,共花了700元,村里补贴了580元。冉支书一次又一次地帮助郎永树,至今已发展到14个蜂箱。
“冉支书,这山上到处都是野花,蜜源十分充足,而且,我已向种蜂场要回了几十个蜂王,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蜂箱,要是有足够的蜂箱,我这14箱蜜蜂马上就能变成六七十箱蜜蜂。”郎永树打开蜂箱,要冉支书看他的蜂王,提出想进一步扩大蜜蜂养殖规模的愿望。
“回去后,我立即向镇里汇报,只要你能把蜂子养好,我们是会尽一切努力支持你的!”冉支书喜笑颜开,自建立留守服务队后,他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村里有10多户农民养起了西蜂,形成了村里的一个新型产业。
病痛老夫妇重现笑容
22日上午10点20分,我们绕过几片树林,来到了谭云虎、龙培芳夫妇家。乡村医生秦禄庭很快打开药箱,拿出仪器为他们量血压、测心率。秦禄庭告诉他们,身体条件比以前又有好转了。同时秦医生还与他们聊开了家常,这对夫妇不时笑逐颜开。
“我们已很多年没看到他们笑的样子了!”一邻居感慨地说。服务队不仅为他们减轻了身体上的病痛,更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这对夫妇共生育了两女一男,两女嫁至山下人家,儿子经常在外务工。两老人仍拖着病重身体下地干活。留守服务队了解他家情况后,将其列为重点服务对象,秦禄庭每隔几天就上山为他们作身体检查,并送上一些免费药物。这对夫妇住在海拔800米的山上,且不通公路,以前,他们要想看病就只能到镇里的卫生室和镇里的卫生院,要走很长距离的山路,对他们的身体而言,这是很难承受的。
不仅如此,留守服务队还找到这对夫妇的儿子,给他讲道理,做他的思想工作。龙培芳说,让她最感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比以前懂事了,对待他们更有孝心了。
留守的孩子变乖了
中午12点,我们来到马小红家,她正在烧火做饭,奶奶在切菜。她奶奶高兴地说,小红比以前乖多了,现在晓得做些家务活了,以前,她可是家里的“皇帝”,什么事都不肯做的。
马小红现年9岁,金胜小学三年级学生。她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她两岁大时,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着。陈亮说,以前,马小红在学校的表现是非常差的,不仅成绩差,还经常欺负同学,骂脏话,很不讲究卫生,常常不梳头。
成为留守服务队的一员后,陈亮多次到马小红家家访,了解了其中的缘由:主要是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她的种种坏脾气,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又无法监督她的学习,造成她学习上的松懈。
于是,陈亮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帮扶活动:一是请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对马小红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改正不良习惯;二是给她爷爷奶奶讲道理,过分溺爱会害了她;三是打电话给她父母,让她与父母通电话,由父母对她实施教育。
陈亮清楚地记得,马小红第一次与她父母通电话时,小女孩竟哭出声来,这是她第一次打电话,第一次从电话里听到了父母的声音。在多重帮助下,马小红渐渐地变了,不仅和同学交上了朋友,在家也听爷爷奶奶的话,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当着我们大家的面,陈亮表扬了马小红,小女孩羞得头不敢抬。之后,陈亮又向马小红奶奶询问了一些情况,详细记在一个本子上,他说,孩子还不懂事,只要在各个细小环节注意教育引导,她会越变越好的。
离开马小红家,我们又访问了两户困难家庭和一户留守儿童家庭。在采访回归的路上,我们思绪万千……
采访札记
“笨办法”收实效
第一次听说石柱建农村留守服务队的事,记者认为这是一个“笨办法”,试想,农村这么大,困难群众这么多,单靠几个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怎么能解决这些困难。在见到城南村留守服务队扛着大旗上山的画面时,记者甚至觉得有些好笑,可真正参与其中才发现,这个办法虽“笨”,但却很见实效。
首先,这一做法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好感,增强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农村留守人员问题是我市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以石柱为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0万人,50%左右的农村家庭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差的特点,农忙时缺劳动力,孩子缺人管。在这种情况下,干部上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受农民真心拥护的。另外,干部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大大增强他们执政为民的意识,冉龙林说,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想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可真正做下去,看到见效果了,听到他们说的感谢话,就欲罢不能了,他从中看到当村干部的真正价值。
其二,有利于干部真正体察民情,知道如何为民办实事。村社合并后,很多村子变大了。以城南村为例,其中坝组离村委会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既要过河又要爬山,平常的日子里,村干部是难得去一趟的,通过这种活动,他们就能切身体会到群众的困苦。据了解,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村委会已决定修一座过河桥梁,改善中坝组的交通状况,这对中坝组的村民而言,实在是一件幸事。
其三,有利于形成真正管用的致富产业。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最好的手段是帮助他们增收,可如何帮助他们增收呢?干部在面临具体家庭、具体问题时,就不得不放弃过去那种谈得多做得少的“习惯思维”,更多地从具体问题入手具体分析,正因为这样,城南村意外地收获了养蜂产业。
其四,有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干部的做法往往是能形成表率的。谭云虎夫妇生病的10多年,儿子都对他们不管不问,服务队工作了一个多月,就改变了他对待父母的态度。一位邻居说,他的这种变化如今已成了周边农民的美谈,“尊老”风气由此得以改观。
其五,易于整个社会形成济困扶贫的风气。每个村留守服务队一般只有3至4名成员,靠这点人力来解决村里的众多难题自然是很难的。但有人带头这么做了,便有可能形成一种济困扶贫的社会风气。以城南村为例,目前,参与这支队伍的人数已远不止当初的4个人了,现在固定的成员就有10多人,另有不少人虽没加入这支队伍,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金胜小学不仅所有的老师加入帮扶留守学生的队伍,不少学生也加入其中,村里互相帮忙做农活的事情也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据了解,这项活动是由石柱县委宣传部牵头发动的。截至目前,该县所有乡镇、所有村均已成立了这样的组织,为群众办的实事也数不胜数。但这项活动能否坚持长期开展下去,还要看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能否真正深入基层和扎根基层。对此,我们将继续跟踪采访。
来源: 华龙网 2006-07-05 06: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