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7-57:42:087月3日9时32分,本报记者踏上见证最高铁路的最后一站——登上拉萨至兰州的青藏旅游列车,与青藏铁路列车一起,见证“天路”之旅。
出藏游成为旅游热点
大雨滂沱。 8时40分,记者一行三人来到拉萨火车站。站前大红色通车仪式主席台再次披上巨大条幅,施工单位将举行盛大的表彰会。
从火车站通往站台的内部通道玻璃门可以看到,鲜绿色的青藏旅游列车安静地守候在第一站台边。外观与此前记者见到的通往西宁的青藏铁路旅游列车一模一样。候车大厅里整体颜色是温暖的淡黄色,许多游客争相和厅内的立柱、坐椅甚至指示牌合影留念。液晶电视上伴着一曲《青藏高原》,蓝天白云变幻闪动。
几名来自新西兰的外国游客坐在候车室的长椅上,兴奋地指着外面的列车低语。21岁的JONE用英语掺杂着不算流利的汉语比划着告诉记者,他来拉萨旅游半个多月了,就是在等待乘坐这班神奇的列车,去“飞天之乡”看一看。
几日来,“拉萨”成了旅游业界的热门词汇。不但前往拉萨的机票、火车票一票难求,甚至从拉萨出行也成了游客们青睐的旅游热点。记者在位于拉萨罗布林卡路尚未完工的火车票代售点看到一队买票长龙,许多游客在争订4日甚至5日的车票。在朋友的帮助下,记者才买到3日最后三张硬卧票。
从兰州到拉萨坐长途客车的票价是350元,而铁路的硬座票价是242元,而且比客车要快5个小时,车厢中的供氧设备将防止旅客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一名乘务员告诉记者,拉萨有不少兰州人常年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火车的开通为精打细算的生意人节约了一大笔成本。
列车卫生间成了观光点
9时32分,火车拉响一声长笛,缓缓启动。
车厢内的设施藏族风情浓郁——地上铺着蓝底白花的厚地毯,米色纱帘、深黄色布帘都有漂亮的花纹图案,乘务人员穿着深红色滚着花边的藏族风情服饰。白色床单、被罩和枕套散发着新鲜的香味。每张床头都有一个电插座大小的白色方门,绿字标注“供氧口”,依箭头向上提,露出一个灰色圆孔。乘务员给每铺发一根塑料管,一头是灰色接入口,另一头有“π”形的鼻吸管。乘客有胸闷反应,可自行接入吸氧。
游客们对车厢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到好奇。“按它就冲水了。”卫生间敞着门,里面头碰头地站着两名四川口音的女孩子,指着绿色的按钮热烈讨论。
车厢连接处的侧壁上有一个方形的仪表液晶显示仪:13车厢,温度24℃,氧气浓度22%,富氧含量25%……还有许多外行人不懂的专业名词,氧气含量的数字随时变换。沿途是记者熟悉的风光——灿烂的金黄油菜花、沼泽里散步的牦牛群……几天来,我们的探寻之路数次往返于铁路沿线,列车经过了通车首日聚满藏民的团结路路桥,雨丝渐细,桥下还有数名当地百姓在朝火车挥手,热烈的表情依旧。
高原米饭
口感略差
车厢里播放《大中国》、《青藏高原》、《天路》……竟然还有藏语版的《两只蝴蝶》。让人想起藏族餐厅里,老人们闲坐,喇叭里放着王力宏的《花田错》。
火车行至羊八井,列车广播说,这里的温泉天下驰名。车厢门下的电子显示屏上,用藏、汉、英三种文字滚动播出车内温度、列车时速、到站信息等。站台上,工作人员整齐排列,向列车挥手致意。
蓝色开始浸染浑浊的天空,几十分钟后阳光灼人。这就是西藏的天气。山峦从红色变成青色,再变成铁灰色,沿途人烟渐少,薄薄的植被与水沼相连,草原上的白色藏包前,身着黑色藏袍的牧民微笑着注视列车经过,顶棚印有“救灾专用”的天蓝色帐篷旁边,一名头戴红色鸭舌帽的工作人员使劲向列车挥手,车上乘客也报以同样的热情。
云彩被雨洗白,轻伏在山间,草原越来越宽。细小的河水支流或幽幽蓝绿,或浑厚浊黄,列车越过了长江的源头——沱沱河。
海拔已经上升至4700余米。与记者同一车厢的下铺两名年轻的乌鲁木齐女子因为感觉胸闷而吸氧。“比坐汽车舒服,至少不用吃缺氧的苦头。”脸色明显转好的大姐阿宁恢复了刚上车时的热情,拿出大包的馕招待记者。
在那曲车站,列车比原定时间多停留了近20分钟。记者望向窗外,正看到北京——拉萨旅游列车缓缓驶过身边。
腰扎白色花边小围裙的餐车服务员鼻尖上满是汗珠。15元一盒的盒饭销量惊人。里面有蒜苗炒肉、白菜炖粉丝、牛肉炖土豆以及白米饭。米饭口感略差,但大多数乘客都报以赞叹——这可是在高原上蒸出来的米饭,要知道,高原上连水都是烧不开的。
一位头戴小白帽的回族老大爷捧着一盒泡面,打着手势询问自己可否坐在记者对面。他不愿意放过任何窗外的镜头,所以舍不得回到卧铺上用餐。
酒水车来了,服务员说,啤酒销量很大,刚刚从那曲补充上来的又被抢光了。
藏羚羊沿途嬉戏
下午时分,碧绿的错那湖静静出现在车窗外,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藏族群众心目中的神湖,每年都有藏族群众来此转湖,祈求六畜兴旺。
巍峨的雪山开始由远及近。在蓝天映照下神奇壮观。列车驶过了唐古拉车站。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车站,海拔5072米。氧气充足的列车里,丝毫感觉不到与平原的区别,只有坚硬的石碑向世人展示人力修建此座火车站的艰辛。
19时50分,列车进入可可西里大草原。它在蒙语里的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也被称为“美丽的少女”,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沉默再次被打破。阳光依然耀眼,人们寻宝一样盯着车外的浅草地。
“藏羚羊!”一名南方口音的年轻女孩子失声大喊起来,人们立即涌向车窗一边。几十米外的草地上,四五只浅棕色藏羚羊冷静地看着驶过身边的绿龙,毫不惊慌。其中,头顶黑角的是雄羊。
几秒钟后车子驶过,没有赶上镜头的乘客不甘心地继续伏在窗前,忽然又有人尖叫。三只几乎一样大小、一样身材的藏羚羊就在铁路护堤下,逆着火车行进方向,轻快地呈一列纵队整齐奔跑。
四五月份是藏羚羊迁徙的季节。七月份竟能看到如此之多的藏羚羊,人们纷纷发起短信,向远方亲朋汇报自己的幸运。
人群渐渐散开。突然记者看到一只小藏羚羊像追赶母亲一样,跟着火车快跑。发觉难以追上,它放缓脚步停下,渐渐在视野里变成了一个浅黄色的点。
草原上最常见的是野牦牛群,在远处是一片黑漆漆的点,偶有接近者可以看到,这些生长在完全没有污染环境里的动物憨厚健壮,比记者在拉萨郊外见到的牦牛肥硕。上千只黄白色的绵羊在远处草原上几乎不动,星罗棋布的湖泊散落在草原上,清晰地倒映着蓝天。
风火山隧道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西游记中孙悟空与铁扇公主大战于此。事实上,它是一个冻土层。此处海拔为4905米,列车所要穿过的风火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永久性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一片黑暗中,过道里灯光骤亮,不知过了多久,列车再次驶入蓝天之间,刻有“风火山隧道”红字的石碑离我们越来越远。
“新车”又快又安全
23时40分,列车准点到达格尔木车站。
拎着手提包急匆匆赶上车的,是深夜回家的德令哈居民小赵。年轻的小赵到格尔木办公,这是她第二次到格尔木。第一次乘坐汽车,比较慢,而且母亲总是担心她的安全,此次回家,母亲叮嘱了她好多次,一定要坐“新车”,因为“又快又安全”。
“你们坐的是1号的车吗?”听到记者从拉萨来,小赵惊奇地问。当得知该车是当日发车,她惊讶极了,“这么快啊?”小赵说,以前的车速度不高,老百姓传说停车时下去钓鱼,再上来车还没开。德令哈距格尔木400公里左右,三个多小时就到,坐慢车则要八个多小时。
和小赵一起上车的,还有毕业于武汉经济学院的邢上尉。邢上尉所在的324部队驻扎在西宁,该部队主要保障青藏线的物资供给。从前到拉萨,邢上尉需要坐兰州——西宁——格尔木的途经车,软卧209元。换新车后到拉萨整整提速一个小时,新车的硬卧票价和原来的软卧相差不多,但“很舒服”。邢上尉说,新车方便卫生,“以后再不必倒汽车了。”
7月4日中午时分,列车途经青海湖。美丽的湖水一望无际,让人感觉压抑的是沿线散在草地里、挂在铁丝上的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每节青铁列车里都有一段温馨提示: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5时左右,车厢内停止供氧。列车已经驶入甘肃省。两边的建筑是我们熟悉的不绘花纹的水泥高楼,拉萨离我们很远了。
15时48分,列车正式抵达兰州站。广播里女乘务员甜美的声音传来:欢迎您下次来西藏,扎西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