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面世的各类城市排行榜,并没能消解民众对各自城市上榜的持续关注。近日,由中科院教授张文忠领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市政建设大手笔投入的背景下,北京的宜居程度却呈现出倒退情形。调查指出,北京城建对低收入家庭关注不够,成为其宜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尊重此类调查的专业努力,不纠缠于排名的细枝末节,则种种评估都表明,目前国内大城市在适宜居住与适宜投资问题上,逐渐呈现出分道扬镳的态势。经过多年市场取向的城市经营理念下的建设实践,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日渐在整体城市发展上显现出一种市场优越而非民生优越,围绕市场增值而展开的诸多资源配置,使城市执着于前瞻性的经济与消费增长,而在事实上形成了对于社会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漠视和相对放弃。
近年来,自城市经营理念生发提出,配合国内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运动,各大城市无不在城市建设上一掷万金,以求在城市竞争中胜人一筹。这种城市经营理念,从本质上来说,乃是源于市场竞争意识。通过对诸如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以及历史文化特色等无形资产的运作和开掘,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然而,这种市场取向的城市经营理念,在缺乏民意的制度性参与条件下,往往使政府成为了城市经营的唯一主体。当GDP增长的政绩导向,与市场取向的城市经营理念结盟,缺乏市场价值的纯粹民生考虑,在政府进行城市资源的整体配置时,便落到了政策考虑的末位。研究人员在对北京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按照家庭月收入排序,1万元以上的人对北京的宜居状况最满意,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则更多地表示不满意。这种宜居感受和家庭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表明,市场取向下的城市建设和经营,对低收入家庭的关注明显不够,进而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包括日常生活、出行、安全、健康以及舒适等诸多方面。
不容置疑的是,位居宜资城市榜首,表明市场取向下的城市经营理念已经取得成功。通过持续建设,大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政策法规环境,然而,其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对一般居民亦形成了更大的生活压力。以广州房价为例,又有多少民众能对这个城市的宜居程度,说出一句轻松的满意呢?因此,宜居与宜资的分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在市场的潜移默化之下,已经渗透和反映在了城市发展的定位与经营之中。
应该看到,城市经营的趋势,天然地会增加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天然有其嫌贫爱富、妨贫利富的一面,正基于此,政府应该做的恰恰是遏止这一城市发展的劣根性,保持城市的机会均等和底线公平,而非专注于城市发展的其他经营性业务。民众并非缺乏对于市场竞争的心理准备,但对于城市经营中的唯市场倾向,却有着本能的警惕与自然感知。当大多数普通民众在大城市生活中感觉吃力,而经营城市的政府又缺乏二次分配的公平努力,用以弥合普通大众与城市生活之间日益拉大的裂缝,普通民众的城市生活便退化为一种市场至上的城市生活。他们的宜居,成为一个被暂时忘却的梦。(7月4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本版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