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到小兴安岭脚下铁力农场,满眼葱绿,略带着一丝清凉。
在第四管理区第十居民组的水稻示范田,记者见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葱绿的稻田地里三五结队的小雏鸭不停的在笔直的稻苗间游动,不时把稚嫩黝黄的小嘴触到稻苗的根际。 正在观察这群小鸭“特别行动”的省农垦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高级技师李士良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与铁力农场合作进行的“役鸭”耕耘有机稻循环经济新项目。
李技师介绍说,稻田养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利用鸭子习惯嬉水、杂食水草、微生物的特性,在稻田里放养,不但节省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还会对水稻生长起到活水、增温、除草、灭虫,促进水稻早熟增产的功效。一般增产5~10%左右,加上商品鸭的价值,仅此一项可亩增效200元,再加上节省农药、除草剂的投入,每亩还可增效50~60元。如果开发出有机水稻效益还会大增。现在进行的“役鸭”耕耘项目,主要突破在“循环”上,让鸭成为水稻增值、提质、高效的助推器。
农场场长张化文补充说,对这个项目我们充满信心,即便达不到“有机”的目的,种植农户通过育秧大棚的综合利用、减药、减肥的节省、水稻的增产和“役鸭”的白得,规模在150亩以上的农户多收入三两万手掐把攥,啥风险没有。
这个农场针对地处半山区,历史开发较晚,自然生态保持良好,绿色食品检测面积达70%以上的独特优势,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定格在“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上。利用农家肥人工种植中草药、种植绿色玉米、高粱生产“有机白酒”,从而促进奶牛、黄牛、生猪业大发展,带动养殖促绿色、特色种植、特色深加工,形成“家畜饲养———有机肥转化———特种中草药开发、有机、绿色作物———有机酒类加工———酒糟等副产品利用———养生猪、黄牛、奶牛”两个特色产业循环链。去年,全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0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人均纯收入9210元,比上年的8728元增加482元,增长6%。
今年初,他们在规划15万亩有机稻战略中,得知省农垦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高级技师李士良正在寻找“役鸭”培育有机稻的合作伙伴。农场高标准的水稻生产规程,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决策层超前意识很快得到合作方的认同。他们早在3月初从上海奉贤特种禽类养殖场引进3000枚绿头鸭种蛋,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的余温和空闲,待水稻秧苗出棚后,将刚孵出的幼鸭放进棚中扶壮,等稻苗长到4叶期,株高超过20厘米时,再把雏鸭放到稻田“服役”。秋后,水稻成熟前,将“服役”到期的成鸭进行商品处理。又形成一条“闲余稻秧大棚———育鸭雏———‘役鸭’耕耘有机稻”新的循环链条。
据了解,今年他们根据工作量,每亩放养13只“役鸭”,实验100亩。“役鸭”除灭虫、除草增温外,每只“役鸭”还可产肥30公斤。按照设计,“役鸭”耕耘的稻田,第一年照施农家肥,以后每年减施10~20%,到第四年可免施肥。达到全生态,纯有机。(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