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作为传统郊区,栖霞曾经是区县方阵的排头兵;作为新市区,栖霞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二元差异比较明显,制造业发达的开发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新市区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共存;8万农民进城,16个经济适用房小区扎堆……如何在加快发展中不断缩小二元差异,妥善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后顾之忧?栖霞区通过富民让群众安居乐业,通过惠民让社会公平和睦、通过安民维护稳定和谐,让百姓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富民篇:千方百计充实老百姓荷包,扩大中间阶层,建立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让安居乐业成为和谐的标志
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栖霞来说,让征地拆迁农民困难群体有岗可上,有业可就,成为让中间阶层“大起来”的法宝。1月28日,春节前一天,当人们忙着筹备年货的时候,区政府会议室里济济一堂,区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推动群众充分就业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蒋励对那次会议记忆犹新,因为会议之后,《栖霞区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和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办法》迅速出台,就业工作与经济、财税等指标同步考核,区财政安排120万元,用于“双创”考核。原来由劳动部门独自承担的“千钧重担”,开始由街道和社区共担。联合招聘、政府购岗、订单培训,一条条就业绿色通道迅速开辟。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就业岗位6650多个,实现就业再就业6760多人。龙潭街道以传统金箔产业为主体,发展了一批民营企业,吸纳了2300多人就业,每年给当地群众带来2000万元的工资性收入。36岁的农民薛友花被征地拆迁进城后一直无业,在摄山星城家庭创业基地,她学习了塑料工艺品编结技术,每月足不出户就能挣上五六百元钱。薛友花是家庭创业计划的受益者之一,这个计划是针对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者制定的,栖霞有100多个家庭创业基地,吸纳了数千名就业困难人员。富民的重点是致富农民。区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在八卦洲新闸村有300多经过培训的农民,像承包建筑工程一样常年包下了工厂的车间打响了劳务输出的品牌。村委会主任芦永富自豪地说:我们劳务输出的范围,已经从本村扩大到全市,已先后派遣务工人员近2万人。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8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118元,同比增长30.72%,所占比重上升到近70%。启示一和谐的保障在发展,重点在富民。咬住了经济发展,咬住了富裕群众,也就找准了和谐的关键,夯实了和谐的根基。只有以发展为保障,不断提高群众富裕程度,才能为和谐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惠民篇: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消除群众就医就学中的隐忧与困难,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关系稳定。栖霞区委书记梁学忠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关注群众利益,首先要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群众的利益;解决群众困难,首先要解决那些群众亟待政府帮助解决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一方人心,促进一方和谐。”在这个思路引领下,栖霞大胆探索解决群众就医、就学难的路径。家住尧林仙居的方华成今年70岁,由于长期患病,家中已一贫如洗。4月24日,方华成因患前列腺疾病来到栖霞医院,医院安排他住进爱心病房,为他减免了1000多元费用。爱心病房,是栖霞医院实行“药房托管”改革后,将新增利润反馈给患者的形式之一。2003年,栖霞在全市率先实行“药房托管”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将药品采购权委托给专业医药公司,斩断了医药回扣的利益链,有效降低了治疗费用。医院就诊人数逐年增加,经济效益连年上升,2005年达到10.2万人次,是改革前的近3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拥有10所高校10万大学生的仙林大学城,使栖霞天然地成为教育大区。教育大区,就不能让基础教育成为薄弱环节,为此,区里投入1.6亿元,改造了35所薄弱学校,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价值1110万元,使一大批学校办学条件彻底改变,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记者在环境优美的石埠桥小学看到,投资300万元新建的教学楼里,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启示二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切实维护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始终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放在首位,才能抓住和谐的实质和要害。
安民篇:从为民办实事入手,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实现社会公平
“栖霞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以征地拆迁群众为本,栖霞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突出把经济适用房社区建设成和谐社区。”区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把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放在社区建设。栖霞80个社区,有16个是经济适用房社区,其中居住规模在万人以上的有5个。为了加强社区建设,栖霞在每年投入人员工资10万元的基础上,又拿出1000万元,按照每户每年不少于50元的标准配置经费,并要求开发单位按照年纯收入不少于每千户15万元的标准移交固定资产。今年春节期间,区里又安排了2000万元资金,以经济适用房住户为重点,大规模走访慰问,送温暖送爱心。千方百计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栖霞力求一题多解。低保标准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140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为每人26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得到了有效的社会救助。仅去年就为416名特困群众实施了医疗救助,补助资金58万元。想方设法保证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无忧。今年初,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以经济适用房社区为重点的社区建设的意见》和《栖霞区城乡困难家庭教育救助实施办法》、《栖霞区对困难家庭实行法律援助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实施办法》和《栖霞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及费用减免暂行办法》等5个配套文件,从政策和制度上强化保障力度。教育方面,区、街镇和学校分别建立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台账,开设春蕾班、爱心班,实行日常温暖解困和年终集中关怀两种机制;扶弱济贫方面,低保户、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倍以下的可申请法律援助,五保户供养标准须高于低保标准40%;就业方面,广泛实施政府购岗援助,对招用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单位给予补贴,等等。一系列援助举措的制度化,为困难群体撑起了长效“保护伞”。启示三发展抓园区,稳定抓社区,社区是化解矛盾的第一道关口。只有以社区和谐为前提,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才能逐步实现区域的整体和谐。基层基础工作深入了、扎实了,老百姓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宽了,就能换来一方平安,就能换来和谐安泰。通讯员 方欣 石斌 记者 解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