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将近60岁的河南许昌襄乡城县农民牛志远,凭着自己多年的铸铜手艺攒下了几十万元的积蓄,但在他自办福利院义务收养、助养起39个孤儿开始,积蓄就日益减少。孩子们很争气,去年4个考上了大学,今年一下子就有17个孩子上了大专线,其中一个孩子考了670分,位居全县理科第二名。让老牛喜中有忧的是,17个孩子的学费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眼下最愁的是怎么解决这笔庞大的费用问题。
福利院出了21个大学生
“去年4个,今年17个,加起来有21个大学生。 ”6月30日上午,许昌市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孩子们有的去上学了,有的去报志愿了,只剩下18岁的徐小丽坐在屋子里,陪着爷爷的孙子孙女玩。
“我想考中国政法大学,但是分数还不够二本。”小丽喃喃地说,但让她宽心的是,前几天爷爷在跟班主任通电话时已经表态:“不中就再考一年。”
在两年前,小丽还不能想像能有机会参加高考。3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了,父亲在她上初中时离世,年迈的爷爷奶奶把她拉扯了几年,前年,奶奶又去世了,让这个家庭再也无力支撑她的学业。就在小丽几乎绝望的时候,学校告诉小丽的爷爷有人愿意帮助她,不久,小丽就跟另外一名女孩在校长室里第一次见到了牛志远。
“爷爷挺和善,说以后我们上学生活都不用操心了,爷爷管我们。”小丽说。几个星期后,小丽按照这位爷爷留下的地址,乘坐3路车来到阳光福利院,当时院里已经有几十个孩子了,“爷爷一见面就给了我们100元生活费”。
福利院的39个孩子都管牛志远叫爷爷,因为他们像小丽一样,都是孤儿。但自从来了福利院之后,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有了保障,更在精神上找到了一个家,因此能安心上学。
高考成绩揭晓,今年参加考试的17个孤儿,全部上了大专线,其中有9个孩子分数超过了595分,最高的孩子考了670分,位于全县理科第二名。达到分数线的孩子报考的院校有北大、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小丽说:“听到了这个消息,爷爷高兴得合不拢嘴。”
供养39个孩子花光了40万元
走进孩子们的宿舍,每间屋子里都摆着四五张到十多张不等单人床,中间是摆着台灯和电扇的学习桌,电视机和电暖气搁在屋角。大厅的一侧,放着几尊毛泽东的铜像。多年对孤儿的关爱与操劳,让人们几乎忘了牛志远的另一个身份:铜匠。
老牛的做铜像手艺是自学成才,20多年来,老牛就是靠这个本事走南闯北,把4个孩子拉扯长大,并且攒下了不少钱。“打纪念品、做挂坠,一天可以挣二三百块,那还是1993年的时候呀!”老牛的大儿子牛战峰回忆起父亲的创业史,十分自豪。
福利院是2002年时办起来的,占地近4亩,孩子们的宿舍在后排,宿舍前两侧菜地中央是一个小花坛,边上铺着水泥地。孩子们按照男女和年龄,安排在5个房间里。老牛最近一直跟一个年龄最小的孩子住在一间屋子里,他才上小学四年级,老牛不放心。
因为这里的39个孩子都在上学,这里更像是一所学校,充斥着浓浓的学习氛围。老牛也不否认,自己对正在上学的孤儿更有同情心。“我不能让他们因为家里遭遇不幸,没有钱或者没人照顾而放弃学业,改走别的道路。”
为此,每年的期末考试过后,老牛都骑着自行车,赶到县城的几所中学找老师和校长,打听家庭困难的孤儿学生。这让学校的老师们非常感动,遇到一些困难学生,还主动跟老牛联系,福利院的孩子,也从挂牌时的4个,增加到了现在的39个。
来到这里的孩子,老牛管吃、管住、管学费,孩子们两周或3周回一趟家,老牛则一次给他们100元或150元生活费。看到谁的衣服、鞋子该换了,就带他到集市上去买。今年高考前夕,爷爷带着牛奶和香肠跑到学校,给临考的17个孩子一一送去。
几年下来,老牛每年的开销都在七八万元,做铜像积攒下来的40万元基本花完了。
流言溃败于无私的爱前
福利院的大门紧挨着许昌通往南阳的公路,一过吃饭时间,院子寂静下来,只剩下大儿子和二儿媳妇分别照看着饺子馆和诊所。院外,灰色的水泥墙上写着8个大字:“奉献爱心,造福社会。”
老牛说,这8个字是2002年福利院挂牌的时候写上去的,当时,政府和民政局的官员都来祝贺,场面很热闹。但此前,老牛的福利院却遭受着种种流言的困扰。
“一个农民,自己花几十万块钱盖个院子,养这么多非亲非故的小孩,供完上学就让他们走,他图什么?”牛战峰说,甚至还有人嘀咕,老人是不是在拐卖孩子。
这让老牛很生气。老牛不愿意出名,这是儿子们一直强调的一点,襄城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对老牛的这一点怪脾气也很有感触。“以前有媒体来,他都不接受采访。有捐助,他也不要。他就是想自己做成这些事。”
但面对流言,老牛感觉到还是要解释清楚。于是老牛在正式挂牌那天,把福利院临路的墙打扫干净,让人用红色的油漆写下了那8个大字。“这不是要向别人标榜啥,而是我对流言的反击。”老牛说。
其实,老牛对流言最有力的反击还是他的行动。让人感动的一个细节是,过年的时候,他还劝有亲戚的孩子们回去过年,让亲戚们放心;孩子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户口还保留在自己家,用老牛的话说,“人还是他们的人,我啥也不图”。
襄城县民政局,也经历了对农民自费办福利院扶助孤儿从怀疑到相信的过程。“我们到村里去了解他的人品,了解他的经历,跟他长谈。到后来,看到他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我们很感动。”一位领导对记者说。
高考完又去认养了10个孩子
老牛的心愿是,这个福利院能够长期保持在40个孩子左右。老牛说:这个数字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少了不济事,再多了就供养不起了。今年高考成绩一出来,老牛就开始活动了。“襄城一高、二高我都跑过了,又找到了10多个困难孤儿。”老牛说,等9月份这一批大学生一开学,马上就把他们接过来,因为自己承诺过,10年之内要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今年一下子考上这么多人,光学费都得10多万元。老牛已经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有人问起,他反而要给别人宽心:“借钱也要让他们上!钱我好借!明年我种烟叶、做铜像,挣个七万八万的。”
老牛的大儿子牛战峰在福利院门前开了一家饺子馆。二儿子在街上跑小三轮,媳妇在福利院开了个诊所。三儿子在家务农,搞养殖。四儿子在县武装部工作。老牛的决定,让儿子们很不理解。“但他决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牛战峰很佩服父亲,父亲的权威,让他和弟弟们只有服从。
老牛的倔脾气,儿子们不是不知道。“1998年,老牛把自己所塑的3个铜像捐给了某军区,对方过意不去,执意要给父亲30万元本钱,但他就不肯。为此我跟他吵,但吵也没用,父亲就是这样。”牛战峰说。
老牛的儿子没有一个考过大学,初中就不上了。老牛也承认,当初对自己孩子也没有对福利院的孩子们好。老牛的回答透着独特逻辑:“非亲非故的,凑成一家不容易呀!”
事实上,在老牛的带动下,儿子们也在为福利院作着贡献。福利院最前面的一排房子是门面房,大儿子的饺子馆和二儿媳妇的诊所就在这里。饭店说是对外经营,但临近县城,过往司机很少停下来吃饭,牛战峰说,更多的时候,他是为福利院的孩子们服务的,“当初盖这个饭店,就是考虑到孩子们吃饭太挤,没有家的感觉。厨师也是父亲请来给孩子们做饭的”。
二媳妇李伟红上过卫校,以前在自己老家开诊所,福利院挂牌后,为了孩子们看病方便,也搬了过来。“这么多小孩,半夜谁有个头疼脑热,大病小病的,照顾着方便。”
几年下来,孩子们在老牛帮助下向上、健康的状态,也感染了老牛的儿子们。“不理解归不理解,孩子们见我就喊爸,一看见他们那一张张笑脸,我啥话也说不出来了。”
老牛放心了福利院后继有人
老牛现在的身体还不错,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清晨5点半他准时起来,给孩子们准备早饭。一些大一点的孩子想起来帮他,但都被制止了。6月29日,老牛一早就带着报考国防生的宋翔去郑州体检,徐小丽才第一次有了早起的机会,给福利院的几个孩子准备早饭。
“爷爷舍不得让我们早起,他知道我们喜欢睡懒觉。”小丽说。
院里还喂的有猪,院里的空地上,老牛辟出了半亩菜地,种了豆角、辣椒、茄子,还有无花果。平时,这些也都是老牛在打理,也可以节省一些伙食费用。但这段时间,老牛整天忙着给孩子们参谋估分、填报志愿、协调上学问题,让菜地里也长出了杂草。
老牛的大儿子牛战峰说:“我现在担心的是他的身体,我们都养过孩子,一个两个都让人顾不过来,而他快60岁的人要顾这么多。长时间这么下去,他的健康怎么办?”
老牛认为自己身体还不错,一再说自己“再干10年20年都可以”。但老牛福利院的后继问题,却是一件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因为,它已经“做成了一个事业”,它是几十个孤儿的新家,更重要的是,它也已经成了民间献爱心的典型。
襄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卢文海一直关注着这个民间福利院的发展。他说:“福利院成立的时候,民政局送去了5000元。院里的孩子,能入‘五保’和低保的都已经入了。目前,襄城县正在酝酿成立助学基金会,给孩子们上大学提供一些帮助。”
对一家民办福利院来说,获得政府这些支持已经非常不易,但这些补助,连同老牛手里还剩的积蓄,要供应一个福利院坚持下去是困难的。卢文海说:“将来名气大了,我相信社会上的慈善机构会帮助他们的。”
牛战峰说,他和几个弟弟也舍不得这些孩子,会把福利院接着干下去。
但这还不是最让老牛欣慰的,去年考上大学的两个福利院的孩子在采访镜头里说:“如果爷爷老了走不动了,我们会接下来,一定会让福利院的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时常感动别人的老牛说,听到这话,自己也被感动了。(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陈祖强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