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郑州7月5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从2002年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进行5次调水调沙,用“人造洪峰”冲刷黄河下游河道,使下游泥沙淤积状况明显改观,河道过流能力逐步提升,已由过去不足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3000立方米/秒。 特别是第5次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段得到全面冲刷,共计6010万吨泥沙冲刷入海,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能力显著提高,最小平滩流量由调水调沙前的3300立方米/秒增大到3500立方米/秒。这是记者今天从黄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的消息。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据统计,每年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河床,致使下游河段平均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淤积抬升,形成“地上悬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母亲河”维持自身生命的“冲沙水”被大量挤占,平滩流量从6000立方米/秒降到2000立方米/秒,加剧了下游河道淤积,过流能力大幅降低。2002年,黄河下游出现流量为1800立方米/秒的洪水,发生漫滩灾情。2003年,兰考段洪水流量为2400立方米/秒,出现重大漫滩灾情,滩区内近12万人被洪水围困。据介绍,由于豫鲁两省黄河大堤内的滩区居住着180万群众,如不尽快提高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滩区将呈现“小水小淹、大水大淹”的局面。
“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是黄河淤积的根本原因。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适时蓄存或泄放,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改变黄河不平衡的水沙关系,从根本上遏止河床抬高。从2002年起,黄委会连续进行5次调水调沙,前4次过后,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黄河山东河道平均降低0.86米。
6月15日9时,黄河第5次调水调沙开始,至7月3日8时黄河口利津水文站入海流量全面回落结束,历时19天,小浪底最大下泄流量3700立方米/秒,为历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流量最大的一次。据黄河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张金良介绍,6月20日凌晨,黄河最下游的山东利津水文站平安过流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标志着下游河道流量全线超过3000立方米/秒。随着“人造洪峰”量级加大,从6月21日起,黄河花园口水文站连续3天出现每秒3700立方米以上洪水流量,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孙口站最大流量达到3870立方米/秒,充分检验并扩大了下游河道行洪过流能力。6月30日20时,利津站入海流量达到3610立方米/秒,为1996年以来该站通过的最大流量,比2005年增加660立方米/秒。尽管如此,黄河下游并未出现漫滩灾情。“而这,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前4次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过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张金良如是说。
经过19天调水调沙过程,初步测验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河段得到全面冲刷,小浪底出库沙量0.0841亿吨,利津站输沙量0.648亿吨,考虑河段引沙,共计6010万吨泥沙冲刷入海,下游主槽过流能力进一步提高,最小平滩流量由调水调沙前的3300立方米/秒增大到3500立方米/秒。与2005年调水调沙下游各水文站最高水位对比看,孙口以上最高水位除夹河滩站之外基本接近,相应流量增加210-310立方米/秒,孙口站水位高0.03米,流量增大38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各站水位高0.27-0.5米,相应流量增大520-660立方米/秒。与2005年调水调沙涨水期相比,同流量水位都有下降,3000立方米/秒同流量水位一般下降0.16-0.44米,夹河滩站下降最大,为0.74米,花园口和利津2站下降最小,为0.01-0.1米。根据同流量水位表现、生产堤偎水方式和发展变化,经综合分析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由调水调沙前的3300立方米/秒增至3500立方米/秒。在部分生产堤挡水的情况下,艾山以上河道主河槽安全通过38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人民网郑州2006年7月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