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开始大拆 23个老地名岌岌可危
其中,最具价值的“颜料坊”是南京云锦制造业的历史见证
刷着搬家字样的轻卡来回穿梭、回收老家具的呐喊响彻里弄……从昨天开始,南京老城南四大片区的拆迁工程已全面启动。 倒下的不只是房屋,搬走的也不单是人家,还有串起几千秦淮人家的23个老地名。
四大工程拆掉的不只是房子
按照南京市房产管理局近日公开城南地块拆迁函告,南京城南内秦淮河沿线的大片民居被列进了老城改造范围,涉及千余家庭。其中包括:中山南路G3、G4地块;门东C块(南门老街);安品街老城改造;内秦淮河中华门至甘露桥段改造。
住在颜料坊的张之弥老人指着墙上涂满的“拆”字说,今天是正式开始拆迁的第一天,拆迁公司已经找他的儿子谈价格了。老人听说,这一片房子都要拆掉,巷子连同名称,将从南京地图上永远消失,也从人们的视线里走开。
而据记者了解,因为本次四大工程的拆迁,有可能消失的老地名多达23个:颜料坊;牛市;洋珠巷;弓箭坊;黑簪巷;铜作坊和上浮桥;龙泉巷;剪子巷;膺福街;小荷花巷;边营;新民坊;钓鱼台;豆腐巷;大井巷;大荷花巷;上江考棚;酱棚营;安品街;月牙巷;狗皮山;牙檀巷。
不少地名极具留存价值
像张之弥这样眷念城南的老人在牛市一带还有不少。陈金武老人说,当地的卫生条件很差,拆迁改造是居民的普遍呼声,他所希望的是,大拆大建中千万别把记录了老南京的历史——最有价值的一批文物和特征鲜明的老地名给“弄丢”了。
陈老告诉记者,自己所住的颜料坊,这次拆迁时给予的新名字叫“中山南路G3、G4地块”,但这里却是明初南京主要坊市之一。究其名称,之所以称之为“颜料”,自然是和明代南京手工业的发达相关,这里也是明清南京云锦织造业发达的历史见证。而在此街区同样被列进拆迁范围的黑簪巷内,至今还保留着清光绪初年建造的云锦业行会“云章公所”的门楼。
180个老地名已悄悄溜走
23个老地名即将消失让老南京十分惋惜,南京市地名办公布的地名数据则让人触目惊人。
据南京市地名办统计,南京目前每月平均增加32个新地名。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每年只有10多个新地名产生;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每年新增五六十个;2000年之后,南京新地名出现“腾飞期”,2001年到2005年,南京地名命名、更名约有1452条。同时,新地名激增的背后是老地名的急剧流失。这15年来,已经有180多个老地名从地图上消失,如“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等。
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地名专家薛光惋惜地说,只要大家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身边原本熟悉的一个个老地名,已在汹涌的城市化浪潮中不复存在。但老地名其实是一座城市个性特征的写照和缩影,不能一拆就丢。
地名保护没有硬杠杠
对于老地名的消失,管理部门也有点舍不得。此前参加老城南拆迁协调会的南京市地名办专家徐兴钊昨天告诉记者,他在会上已提出,要保护这些老地名。像秦淮区的颜料坊、牛市、弓箭坊等这些地方是南京传统的居民区,展现了老南京城的居民风貌。如果连这些小巷子都拆掉,那么就一点历史痕迹也没有了。但根据记者了解,虽然地名办有意保护,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强制性的法规作为支撑。
地名管理部门说,南京地名保护的现状虽不理想,但已经引起足够重视,下一步的保护力度会很大。一方面,政府会制定相关法规,为老地名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另一方面,南京今年将启动老地名保护工作。目前,地名办正在整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50条老地名将收集其中,今后如果被拆迁的老地名在保护名录范围内,将坚决予以保留。
快报记者 尹海峡 项凤华
相关:
追根究底
老地名是这样消失的
对于“老地名”消失的原因,省民政厅地名专家薛光认为大概有四种原因——
1.该地理实体已荡然无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战火兵燹而摧毁、年久失修而坍塌、时移事易而湮灭、自然灾害而损坏、人为破坏而消亡等种种因素,使得不少自然地理实体或人文地理实体早就“烟消云散”,老地名也就销声匿迹如“凤凰台”、“杏花村”、“百猫坊”、“安乐寺”、“邀笛步”、“沉香街”、“黄天荡”、“古禅灵渡”、“文昌书院”、“大报恩寺塔”等老地名。
2.老地名被新名称取代。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因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统治者忌讳或受极左思潮影响等原因,一些街巷、里弄名称被更换了新名,而造成部分老地名消失,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历朝历代都有。如“二郎庙”这个老地名就是被“延龄巷”(具体是何原因将其易名,有待考证)这个新地名所取代的。再如十年动乱期间,玄武区被篡改成“要武区”,下关区曾名为“东方红区”。
3.老地名中的小地名被新的大地名兼并。无论是民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年代,随着城市道路的延伸、拓宽,一些短窄的路街巷、里弄已并入宽广的大道之中。为保持整条道路名称的一致性,便于人们指称认路,也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如编制门牌号码等),故在原路名中挑出一条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整条道路名称,其余名称只能弃之不用,包括忍痛割爱一些有影响的"老地名",这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如1931年间的“太平南路”,就是由“花牌楼”、“太平街”、“门帘桥”和“朱雀路”合并拓建而重新命名的。再如1977年新建的“王府大街”,也是由“大王府巷”、“三茅宫”和“铁管巷”三条小巷拓并而成。
4.地名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自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成立了市地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后,从此有了正式的地名管理机构,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先后在地名普查、地名补查和地名整顿期间,针对一些含义粗俗、一地多名、名实不副、地名重复等情况进行了地名标准化处理。如
“破布营”因名称不雅,根据附近有“正洪里”的情况,故更名为“正洪营”;“土城头路”因名称土俗,与现代道路的风格不相匹配,根据附近晨光机械厂的情况,故更名为“晨光路”。
新闻链接
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相结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市"是交易地点的指称,"坊"是工场,而"廊"为古"商业街"。
颜料坊:东南起中山南路与长乐路交会处,西北至彩霞街,明代此地颜料商店和染坊较多。弓箭坊:位于升州路南侧。原为弓匠、箭匠两坊,后合称。相传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时,在此制造弓箭,故名。牛市:位于中华路西,内秦淮河东北侧,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传此巷靠近牛集市。而黑簪巷,是古时经营妇女用品的地方;其他还有铜作坊等,代表了当时的手工业。
上江考棚:南京在明、清两代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因安徽在南京之西,居长江上游,习称上江;江苏处长江下游,故称下江。考棚是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场和考生居住的房舍群。上江考棚其实就是供安徽等地考生考试和居住的的地方。
膺福街:位于中华门城堡东北。原名"英府街",因明代英国公张辅府第在此而得名。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李鸿章取"膺祥得福"之意,改名为膺福街。
狗皮山
酱棚营:据原建邺区地方志编辑胡季华说,当初安品街一带积聚了不少做生意的人,而且是成群结队的,做狗皮生意的人家集中在一起,狗皮堆得和山一样,就叫狗皮山;而做面酱和相关产品的人家住的地方,而且还有一个放酱缸的棚子,就被叫成酱棚营。
月牙巷:据胡季华透露,月牙巷实际上该写成"月芽巷",现在的写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叫月牙巷呢,是因为巷子的形状像月牙。 (责任编辑:赵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