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两国青年合宿活动结业式上,日本日中友好协会理事佐藤洋一先生对我们提出一个希望:回到中国后忘掉卡拉OK,牢记MOTTAINAI。他详细介绍了日本目前风行全国的MOTTAINAI运动,希望我们能把“MOTTAINAI”这份珍贵的礼物带回中国。
卡拉OK不必多说。作为发源于日本的一种通俗文化样式,自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卡拉OK一直风靡至今,其深入人心的程度比在日本犹有过之。相较而言,MOTTAINAI对中国人则是一个地道的陌生词汇,它在日语中有“太可惜”、“贵珍惜”、“不得暴殄天物”的意思,当物品、时间等被浪费了,或者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时,人们常常如此感叹。
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肯尼亚环境部副部长加利·马塔伊(WangariMutaMaathai)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主张保护绿色地球,充分、合理地利用好一切资源,发展循环型经济。这本书很快被翻译成日文,书名就叫《MOTTAINAI》,以珍惜时间、物资和能源为主题的MOTTAINAI运动,随之在日本应运而生。去年日本自民党曾做出决定,将MOTTAINAI运动作为纪念建党50周年活动的一个环节;日本领导人在会见加利·马塔伊时表示,应该将MOTTAINAI“推广至全世界”。
MOTTAINAI显然不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它反映的是日本国民痛惜资源浪费的拳拳之忱,是他们全民总动员投身资源节约与资源再利用的实际行动。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绝大部分垃圾都是可以再利用的,他们的一般场所都备有至少四个垃圾箱,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凡可回收者都予以充分的再利用。横滨市两年前新上任一名市长,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该市实行了大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垃圾被分为18个种类,公共机关的职员每天下班前,必须将办公室的垃圾分门别类投进18个垃圾箱中。垃圾被分类利用到了如此精细而彻底的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垃圾分类是日本循环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支撑起循环经济的不但有国民成熟的MOTTAINAI意识,还有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基本法层面,有《环境基本法》(1993年)、《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000年);在综合法层面,有《废弃物处理法》(1970年)、《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年);在专项法层面,有《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1995年)、《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1998年)、《建筑材料循环法》(2000年)、《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2000年)、《车辆再生法》(2002年)……有研究者认为,日本能够成为世界上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与其循环经济立法水平最高、体系最完备不无关系。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带着“MOTTAINAI”回国后不久,我们就读到了中国“首部关于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草案正在紧张的研讨和制定过程中,有望于明年8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消息,读到首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消息。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形势日渐严峻,中国人或许很难忘记卡拉OK,但要不要像当年引进卡拉OK那样,加紧培育我们的MOTTAINAI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MOTTAINAI观念呢?现实等待着我们的回答。本报评论员潘洪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