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的田野里农民们正在栽插秧苗,田坎上停放着锃亮的摩托车,不远处是一栋栋别致的小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乡村公路连起村村寨寨,位于黔北大山深处、乌江岸边的光明村一派小康新景象。自2002年以来,特别是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全国各地组团到余庆县光明村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偏僻山村之所以如此耀眼,皆因这里有一位年轻能干、肯干,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等称号的刘欣。
在基层滚打中成长
今年40岁的刘欣,高中毕业后成为村计生干部,1989年因工作出色光荣入党。1993年,刘欣放弃烟叶站收入较高的工作,到家乡龙家镇前进村主持村务。当时的前进村被称为“荞粑大队”,因为土地贫瘠、村民们多是种荞子,上山干活带的都是荞粑。“要致富,先修路”,刘欣首先从修路入手开始改变村容村貌。他给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写信求援,希望他们能为家乡建设出力,很快募集了4000多元资金。刘欣和另外3名村干部买来原料自己炒制炸材,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硬是修通了连接村外的6公里多公路。刘欣力求一年办好一件实事。第二年他又带领群众开挖沟渠,修了30多个小水窖,村民们种上了水稻,从此与“荞粑大队”告别。进而又拍卖荒山建果园,发展村集体经济,使前进村发生了根本改变。1996年,余庆县在全县招考村干部,刘欣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
“三把火”燃亮光明村
2001年5月,刘欣到光明村主持支部工作,他用“三把火”燃亮了光明村。一把“火”抓党员干部管理。建起村务党务公开栏,设置干部违纪“曝光台”,对请假不实、包片工作不落实、处理问题不及时等现象公开曝光。建立在农村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能人,在党员能人中培养村干部的“三个培养”机制。有建筑经验的能人徐再友,在他的关心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徐再友的带领,全村有425名村民组建成8支离土不离乡的建筑队,人均年收入1.5万多元。二把“火”抓基础设施建设。村党委一班人规划设计了光明新村。刘欣顶住说他是“败家子”、“破风水”的压力,置换了原办公楼宅基地,收入5万元;又多方筹资7万元,修建了475平方米的办公楼,成为新村的第一栋漂亮的小楼。从此,村里有了广播室、图书室、陈列室和党员活动室。紧接着筹资20多万元,投劳9000多个,硬化街道300米,使原只有4户村民的小寨子集聚成已有34户人家的新村。三把“火”抓改善信息条件。因路途远、用户少,电信部门不予立项。刘欣多次到电信部门谈想法,议得失,一腔诚意终于感动了公司领导。随后,他带着村民配合电信部门运物资、栽电杆、架光缆,从此,200门电话、500台手机进了村,联通了山外广阔的世界。“三把火”过后,村民们称赞:“刘书记为我们踏实办事,我们服他,信任他”。
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
2002年,刘欣利用高寨村民组建筑能人多、经济较宽裕的优势,提出了“建筑强寨、美化亮寨、科技兴寨、新风进寨”新思路,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几十次走进村民家中动员。刘欣和村委会的同志组织村民创建示范点,先后硬化了进寨路850米、联户路1600米,使98%的农户实现了“五通三改”,90%的农户住上小楼,90%的农户用上程控电话,高寨村民组变成了“居室亮化、家园美化、环境绿化、心灵净化”的新村寨。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寨的创建活动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整个光明村迅速掀起了改环境、建新村的热潮。刘欣认为:作为“四在农家”的发端地,必须始终保持创建活动的先进水平,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村情,刘欣和村支两委按照“粮油稳村、养殖兴村、棕绳富村、建筑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的思路抓发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上升到2960元,村集体资产已有20多万元。村里修通了全市第一条通村柏油路,硬化了所有通组公路和联户路;并在全省成为第一个数字电视村。全村改房、改厕、改厨率分别达78%、85%和75%,程控电话、摩托车、沼气、电视、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45%、55%、75%、100%、100%。如今的光明村,在经济奔小康的同时,文明新风也蔚然兴起,陈规陋习被革除。村里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通了远程教育站点,村民们建乒乓球台,买文体器材,经常举办球类、演讲、棕绳加工等文体比赛活动。村里推行计生村民自治管理,有125对夫妇推迟生育,未出现一起计划外生育。该村3年来未发生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村民们安居乐业。近年来,光明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先进村(镇)工作先进村(镇)”、遵义市“新村建设明星奖”、“遵义市文明村”等荣誉。最近,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先进村组织中挑选了35个示范村作为农业部认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光明村是我省唯一的入选村。 作者:余娅朱世德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