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减毒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儿童在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其发生率极低。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服用250万剂-1000万剂脊灰减毒活疫苗,可能发生1例疫苗相关病例,且主要发生在首次服苗的儿童中。
来自不同省份的数位家长带着肢体异常的孩子到北京儿童医院求医,这些家长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孩子有个共同点:出生后均服用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苗(俗称糖丸)。“为什么服用了疫苗,孩子反而得了病?”这成为患儿家长的困惑。
7月4日下午,有20多名家长到卫生部反映情况。
孩子服用疫苗后得病
33岁的丁力是河北涿鹿县人,一年前他们举家来到北京,在朝阳区租了一处房子,每天他抱着四肢异常的孩子出入于儿童医院和康复中心求医。
去年7月,他带两个月大的孩子到当地一家医院服用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8月4日,婴儿出现发热症状,全身瘫软,至今双足分别内、外翻,肢体不灵活。
丁力认为孩子的病非常蹊跷,是小儿麻痹症的症状,而曾经服用的正是防治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糖丸)。
在儿童医院治疗期间,丁力发现,陆续有相同病症的患儿来就诊。
去年8月,山东临沂的苗翠的独生子也出现类似症状,在服用糖丸10天后,出现腹泻、发烧、四肢瘫、面瘫、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更多的家长逐渐熟悉起来,他们发现,他们的孩子都是在服用过糖丸后发病的。
个别孩子病情曾做鉴定
部分家长提到他们的孩子生病后,曾找当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小组”做鉴定。其中,两名家长向记者出示了患儿的病情鉴定。
临沂市兰山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在去年11月为苗翠的孩子做了鉴定,其中提到“患者大便中分离到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株”。鉴定结论为:所患急性迟缓性麻痹疾病为脊髓灰质炎,可以诊断为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同时鉴定认为,“疫苗质量合格,接种程序和接种方法正确,可以排除接种事故”。
丁力也出示了河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鉴定书,鉴定结果认为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
服糖丸患病发生率极低
在发现他们的孩子都是服用糖丸而患病后,7月4日下午,20多名患儿家长到卫生部反映情况。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的有关负责人5日表示,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目前使用的脊灰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我国将继续开展脊灰减毒活疫苗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以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由于脊灰减毒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儿童在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其发生率极低。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服用250万剂-1000万剂脊灰减毒活疫苗,可能发生1例疫苗相关病例,且主要发生在首次服苗的儿童中。这类患者的诊断应符合一些条件,如病前有近期脊灰减毒活疫苗服苗史,临床表现符合脊灰诊断,大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有很多疾病也可以导致儿童肢体麻痹,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等。如果怀疑患儿麻痹与服用脊灰减毒活疫苗有关,应及时向接种单位反映。
(据新华社、《京华时报》)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极少数小儿用后可发生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部分人不宜甚至要禁服糖丸,譬如有免疫缺陷症、白血病者;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发热、口腔溃疡、腹泻以及严重营养不良、活动性肺结核及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