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之民间记忆
编者按: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郑重推出这组民间记忆的文章。他们都是些普通百姓,走在人群里,再难寻觅。他们的记忆,即便是灾难,也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生活河流中平常的人和事;他们的话语,因为年代日久,甚至还会有一些话音重叠和记忆模糊。 但所有这些,并不能影响其记忆的纯粹状态和叙述的原汁原味。尤为珍贵的是,正是源自民间的真实的人情人性,成为我们还原历史面目的便捷通道。
我们衷心地希望,发掘最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记忆;我们也深信,这些星星点点的记忆,将可能成为拼接一座城市宏大历史记忆的砖石。
口述:孙永联
当年住址:唐海县十农场
孙家坨:“天塌地陷了,带孩子逃命吧”
“地震了,快把孩子扔到窗户外边去!”明妈(我的妻子)提醒着我。
这时我才缓过神来,第一个把挨着我睡觉的建明从窗户扔到外边。这时候建芳还在沉睡中,我在她屁股上狠狠地给了几巴掌,随手把建芳也从窗户扔了出去。女儿建芳抹着眼泪,哭丧着脸埋怨着我打她太疼了。我立刻用命令的口吻高喊:“快跑,快跑……”
这时候,明妈抱着不满两岁的建光不知所措地走到门外,我也从窗户跳出去。到外边一看,房檐上的檐砖全部掉下来了,真的很庆幸,如果有一块檐砖砸在我们的头上,都会要人命的。
我们前檐的墙全倒了,隔壁的墙也倒了,从南边可以看到北边。
不知父母怎么样了,我匆忙往父母家赶。天刚蒙蒙亮,走在静悄悄的大街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来到父母的院子,我惊呆了,父母的房子除去东边的墙以外,其他的墙全倒了,那些支着过梁的柱脚都东倒西歪地露在外面,房随时有再倒塌的危险。
我焦急地大声喊父母和建华。屋子里很快传出妈妈的抱怨声:“电灯怎么不亮啦?”
“妈呦,您还找什么电灯啊,快出来吧!”我喊。
“不着急,等我们点上蜡!”父亲说。我急了,一个箭步跑进屋,把父母和建华拉了出来。
“我正在觉头上,你看我到哪歇会儿。”父亲四肢无力地说。
“爸爸您看,您住的房子的墙都倒了,您还睡得着觉吗?还是到院子坐吧!”我很无奈地解释说。
看着一家老小,看着倒塌的房屋,我决定先搭个简易棚,刚把坑挖好。地下开始翻沙、冒水。当时全家可是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我担心天塌地陷了,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时,天已大亮,大街上到处是慌慌张张走着的人。弟妹对我说:“哥呀,你和你兄弟骑着自行车,驮着建明、建光和建红几个男孩子快跑吧,我和嫂子带着建华、建芳伺候着她爷爷奶奶,爱死就死,爱活就活。”
爸爸第一个赞成这个建议:“对,你们哥俩带着我孙子快去逃命吧!”母亲在旁边也随声附和。
这时,一次余震又震动起来。人们一筹莫展,建华拉着我的右袄襟,建芳拉着我的左袄襟,都用可怜的眼光望着我。
“别着急,这个大包袱你们带着,里边有衣服,有被单,咱们家里所有的钱都在里面了。”明妈拎着个大包袱跑过来,气喘吁吁。
“跑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低下头想着。丰南安全吗?唐山可以吗?都是未知数。回头看了看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刚刚7岁,我怎么舍得她们呢!这时候,她们俩眼巴巴地看着我说:“爸爸,你真的不要我们了?”
最后我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走,咱们死也要死在一起,现在咱们继续搭简易棚!”
(本报记者:闫漪 整理)
(责任编辑:赵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