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平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宁夏文学创作由张贤亮一枝独秀发展为“三棵树”。如今“三棵树”又渐渐成长为郁郁葱葱的“文学林”。昨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文联共同召开的宁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陈继明、郎伟、金瓯、郭文斌、季栋梁、漠月、张学东、杨梓、了一容等20多位宁夏青年作家首次在现代文学馆集体亮相,与首都知名作家、评论家陈建功、高洪波、李敬泽、雷达等齐聚一堂,共同“品评”宁夏文学。
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主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东东讲话。
这次研讨会主要就宁夏青年作家群在中国文坛的独特地位、他们生长孕育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他们的创作意识、本土化特征、未来走向等展开讨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夏青年作家群开始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一些具备潜质的青年作家脱颖而出。2001年,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之后,马宇桢的《季节深处》、陈继明的《寂静与芬芳》、张学东的《跪乳时期的羊》、了一容的《挂在轮椅上的铜汤瓶》四部小说集分别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0年,《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联合推出宁夏文坛“三棵树”———陈继明、石舒清、金瓯。2002年,《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再次向全国推出季栋梁、漠月、张学东———“宁夏三棵树”。与此同时,郭文斌、了一容、李进祥、张九鹏、平原等也以富有成果的创作姿态渐进文坛。短短几年时间,宁夏的文学接力而上,呈现出集团化创作态势。
与会作家、评论家普遍认为,文坛“宁夏军团”发展势头强劲,宁夏“三棵树”已长成“文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