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白领工作甘当村官
南汇实施“有志青年下农村”活动数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
本报记者 蔡玲玲
“小姑娘,你到农村来干什么呢?”当梅园村里上了年纪的农民看到大专毕业本可以在城里谋职的毛慧时,他们毫不掩饰自己诧异而略带可惜的口吻。同样,当月收入三千的闵香把市中心一份体面的工作辞掉,报考南汇第五批“有志青年下农村”活动的时候,她的上司同事和朋友们对她也露出了这种难以理解的目光。
毛慧和闵香都是五月初刚刚上岗的第五批“有志青年”,这一批68人是从707名社会报名者中胜出的佼佼者,竞争比例10:1,报名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8.7%,甚至还吸引了研究生前来报名。从1998一九九八年起,南汇推出“有志青年下农村”以来,前四批171名录取者中大专以上学历是15.8%。
究竟,是什么吸引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向农村集聚?
这些敢于吃螃蟹的青年人,在农村的实践中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未来?本报记者前往南汇,与这些年轻人中的代表的一番交流,试图了解这个青年群体的心路历程。
436元月薪曾经拿了两年
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了市区中的工作,选择了待遇低得多的村干工作。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甘于放弃眼前的利益?
几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刚刚当上“有志青年”的王清的工资条被同学看到了。“1436元?”“不对,是436元嘛!”同学们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王清是第二批“有志青年”,和他一样,前四批有志青年的待遇差不多是这个水平。之前,建筑设计大专学历的王清在市中心一家设计院跟着师傅描图纸,收入并不算低。
“即使这样,比起村里其他干部,我们都应该感到知足了。”第一批有志青年、现任宣桥镇陆桥村第一把手的叶雪峰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的村的村干部们,年收入七八千,可都是打白条的。
“报名‘有志青年’的动机很简单,我想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原本在当地中学当教师的王雪峰在家访中,看到农民艰苦的生活条件,受了震撼,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放弃教职。王雪峰的想法代表了当时相当部分有志青年的观点。
在农村一线一扎根就是七年,王雪峰带动村民搞经济,为村里还清了80万元的欠债。村里每年的可支配收入从开始时的几千元到现在的三十多万元。
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涨船高,第五批“有志青年”交了三金后税后待遇已经提高到1500元。与前几批有志青年的前辈略有不同的是,新一批的有志青年们更多的是看好农村的发展潜力。
小伙修起了“民心路”
他们中很多人此前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来到农村,他们是怎样面对村民和老村干们怀疑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才干的呢?
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一次性的茶杯要洗了再用,用了再洗……这是第二批有志青年顾军当时在村里的办公条件。
“那时候村里的条件真的很艰苦。”辞了酒店大堂副理工作,在上岗前一天晚上顾军激动地提前踩点。当看到比自己家的平房条件还差的办公室,他也曾经一度陷入迷茫。
刚进村那会,上了年纪的村民把这个毛头小伙从上到下打量了几遍,不相信他能为村子带来什么变化。甚至,在顾军被镇党委任命为村党支书当天,老村干们集体不上班给他“下马威”。在正式上任村党支书五个月后,靠顾军四处奔走联系,村里一直想修但没修成的路通车了,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原本因交通不便卖不出价钱的农产品也因此卖得动了。村民们把这条路叫“民心路”。他们和顾军称兄道弟,再也没有人把这个年轻的小伙不当回事了,而老村干们也对他另眼相看。
现在,村干们的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作为村主任助理的闵香负责村里中小学生的暑期工作。她每周会在村里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暑期活动,发挥自己在文娱组织方面的特长,为孩子开设各种知识讲座,教孩子手工和游泳,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我觉得现在的工作很开心,和村民们打交道特别有亲切感。”闵香甜甜地笑了。
从有志青年到有为青年
改革在他们面前以如此迅速的方式改变着以往的生活方式,他们被推上了时代的浪尖。他们又将以什么面貌去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呢?
几年来,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有志青年们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会。记者了解到,在前四批171名有志青年中,在两年实践期满后,一部分人又被区镇机关事业单位、镇属公司、社区招录或使用,目前有41人仍留在村里工作,成为了村级干部。
“‘有志青年下农村’这个项目,给青年人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些已经从当时的毛头小伙当上了村里的一把手的有志青年们说,农村的天地远比想像的广阔。
顾军通过区职业介绍所,为村里136名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潘正军最近刚刚把村里赖着不交房租的企业撵走,引进了三家新的资质良好的企业。这些大学生村官们,通过一线的农村工作的锻炼,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青年干部,并深得民心。
“以前做村干部,只要能干农活就有人跟着你走。可是,现在农村发展中面对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不能光埋头苦干,还要有想法、有思路。”刚被全村村民选举为村主任的福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潘正军说。如何为村里招商引资,如何维护动迁农民的权利,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都是这些大学生村官们要面对的新形势新问题。
对话
事实会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记者:你们选择回农村工作的时候,遭遇到什么压力吗?
有志青年:有的,最大的是来自周围人的不理解。在世俗观念里很多人会问“念了书跳出农门,为什么还要再回来?”。
记者:你是把这份工作作为临时的跳板,还是对它有长远规划?
有志青年:说实话,现在就业形势也挺严峻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把这份工作作为跳板。在我决定报名的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一直走下去。
记者:农村有什么地方吸引你呢?
有志青年:我对农村的发展充满信心,农村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人才的需要会日益迫切,我们能做的事也有很多。事实会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记者:选择做有志青年后悔吗?
有志青年:不后悔。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器重。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是会做相同的选择。
如何发展新农村
人大代表各抒己见
本报讯 (记者 高玲)
如何让上海的农村发展得更好?昨天,市人常委会副主任朱晓明网上约见部分市人大代表,部分市人大代表就本市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议。市人大代表夏根龙认为,上海给人的印象是大城市,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很高,但上海要注意避免把城市管理方式理念套用在上海农村发展上。
“上海城区在改善河道时,在河道两岸种绿化草坪,现在,农村也在河道整治,也出现了河道两岸植绿化草坪。”市人大代表、奉贤区农委副主任夏根龙说,“我认为,农村河道两岸还是种灌木和树木比较好,投入没有草坪大,还有经济效益,比较适合农村实际情况。”
“现在上海也在不断完善农村低保,但给农民种粮补贴时,却通过银行卡,现在上海农村很多人家地不多,种粮补贴钱也不多,一些老人还通过银行卡去取钱,领钱不方便,也增加了公共投入。”夏根龙说。
上海郊区的一些农业人员不愿意种粮,想种一些经济作物,主要是种粮效益低。部分市人大代表建议说,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种粮补贴,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晓明说,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均会向有关部门转达,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在今年9月份听取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三支一扶”岗位
吸引800大学生报名
本报讯 (记者 沈蔚)
“我就是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复旦大学数学系的王金山在得知沪上开展“三支一扶”工作后,放弃了市区的就业机会,主动申请到金山区支教。记者了解到,今年仅复旦大学就有三十多名同学报名到郊区农村支农、支教、支医,全市500个“三支一扶”岗位吸引了近800位大学生报名。
据介绍,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将招募5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本市郊区特别是远郊区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为期2至3年。今年发布的500个岗位主要以本市5个远郊区为主,其中崇明县提供了86个岗位,奉贤、金山、南汇、青浦各70个岗位,松江、嘉定、宝山、闵行及浦东5个郊区共提供岗位134个。
在这500个岗位中,乡镇中小学、幼儿园、职校教师的岗位为133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岗位为136个,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服务、农村基层管理、农村基层社区服务方面的岗位为231个。 (责任编辑:赵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