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上“MBA”成为沈阳企业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充电”的一大潮流时,我市东陵区的优秀青年农民也开着轿车走进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殿堂。“咱们一不要学历,二不要学位,三不要安排就业,脱产学习一年即回到本地创业,点燃新农村运用科技进行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星星之火’”。 7月5日,东陵区农民赵连军一说起自己上大学的事,兴奋异常。
应运而生的新型培训
“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我是小学毕业回乡务农的,但有幸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农大’培训,因而学会了果树技术,现在经营70亩果园,年收入20万元左右。现实的情况是,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就飞走了,回农村创业的寥寥无几。虽然各级政府为提高农民素质开展了多种层次的培训,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为培养‘留得住’的农村新型人才,2004年初,我向东陵区政协提交了《关于培养农村科技人员的建议》的提案。”东陵区政协委员、桃仙镇马楼子村农民赵维明说起了这事的起因。
东陵区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首创了政府资助选送优秀农民上大学的“先河”,选派18名优秀农民科技示范户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培训学习。市科技局与沈阳农业大学协商后,决定由市科技局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的“沈阳市农民科技示范户培训班”。
记者点评:选送优秀农民科技示范户脱产到大学研修,采取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的新型培训模式,不但开创了一年制非学历成人教育研修的新模式,同时也找到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情况熟、干得好”农业产业化人才的新途径。到目前为止,培训班已举办了两期,共培训青年农民学员198人。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共有158名学员取得了培训结业证书,131人获得了由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书,成为既有致富能力、又有“技术职称”的新一代优秀青年农民。
“有了新知识,咱的胆壮了”
“用牛奶喂猪,在果树间种饲料草,让猪在果园里自由采食,无形中猪粪成为果园的有机肥……这事咱以前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咱做到了,这是上大学的结果。”东陵区李相镇三家村农民牛富全,说起上大学的事,感想颇多。
牛富全家里养了40头奶牛、1000头猪,还承包了100多亩地。一有闲空,他就进行“东北民猪”和野猪的杂交试验,但收效甚微。他学习一年畜牧专业后,终于攻下了这个难关,杂交试验获得成功。
上大学,不仅让牛富全学到了知识、技术,更拓宽了他的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他说,咱原来胆小,不知道该咋干,不敢干,经过学习,觉得有科学依据,就特别敢想、敢干大事了。比如用牛奶养猪,以前咱当笑话听,经过老师指点,咱才发现,用牛奶喂猪比用精饲料省钱,而且猪肉口感好,肉质经检测为无公害标准,每天上市300公斤供不应求……
牛富全将这种猪肉注册为“肥中瘦”品牌,沈阳凡品尝过这种产品的百姓都说,“宁吃‘肥中瘦’,不吃瘦中肥”。
来自新民市陶家屯乡的学员孙巨明,通过一年的园艺专业培训,系统地掌握了花卉栽培技术。回村后,从青海成功引进并栽培了100亩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稀有花卉“紫斑牡丹”和“食用百合”,成为我市规模栽培上述花卉的第一人。
记者点评:对优秀青年农民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培训,是培养高素质农村青年科技人才重要途径,也圆了许多优秀青年农民的“大学梦”。实践证明,政府与大学进行联合培训,是新形势下开展高水平农村科技培训活动的新模式。
我市为鼓励、扶持学员发展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优秀学员回乡创业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其中2005年拿出7.5万元,对首批15名优秀学员的15个重点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了奖励资助。同时,还资助了部分优秀科技示范户赴韩国考察学习,使示范户较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的发展情况。
“不走的‘专家’带咱一起富”
“要说农民上大学,可真管用。咱家的棚菜生产就是这些人回来帮助发展起来的。现在,咱村有100多户因此走上了致富路。”新城子区新城子乡西五旗村的农民何春武、鲍艳华等一说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毕业生孙亚英赞不绝口。
孙亚英初中毕业,在家上了三个大棚搞蔬菜生产,可是效益一直不好。1999年她上了市“农广校”,专攻蔬菜技术。学成后,先带十几户村民上棚菜,接着带起百余村民共同发展棚菜生产。如今,她成为市“三八红旗手”、区“女能人”、“女状元”。“你说郭江,那是咱的农科站长。咱家的棚菜生产就是在他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现在,咱全乡有1200多栋大棚,人均增收上千元。”6月21日,在康平县西关乡,记者一提起农民出身的农业技术员,村民王伟、李宏林争先恐后地说。
记者点评:农村人才十分匮乏,造成科技资源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结合严重脱节,以致于“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通过开展“青年农民上大学”等新型培训,无疑为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一批留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的科技人才。
我市在培训农民大学生的同时,也结合农村特点,办起了“农广校”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几年来,已有11500多名农民学业有成,回乡成为不走的种养业专家或农村经纪人。这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有力的推动。姜敏、吴铮本报记者赵永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