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头村中有一条小路,名为“红军路”
2006年7月6日
晴
白沙县——阜龙乡文头村琼崖特委、琼纵司令部旧址——儋州市
采访车爬过蜿蜒连绵的盘山公路,终于从巍峨的五指山中“钻”出,进入白沙境内。1944年底,琼崖特委曾率部进驻白沙县内的文头村,并带领聚居在当地的数万黎、苗百姓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抗日斗争。60多年过去后,记者欣然看到,这个小小的文头村已然变成一个生态文明村,这应该是对琼崖纵队的战士们最好的慰藉了。
革命老区变生态文明村
6日中午,采访车进入文头村村口,突然被一座圆形花坛正中挡住去路,正上方悬挂着一面横幅,上写“发扬共产主义革命精神,打造革命老区新联通”。绕过花坛,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村口几排房屋依次排开,几条水泥小路横竖交错,两旁树木葱翠,蜂蝶环绕。
中午的村庄很宁静。记者沿着排屋查看,发现家家都是房门大开,每户人家的大厅中都摆着彩电、音响等家具,房上都安装着统一的卫星接收天线。村民们告诉记者,电视可以收到三十多个台。
在一群儿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村子中央一棵浓荫蔽日,有近二十米高的参天大树旁,树下立着一块白沙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9月13日立下的石碑,碑文介绍:1944年12月,琼崖特委、琼纵司令部等领导机关从澄迈迁驻文头村,创建了阜龙革命根据地。琼崖特委在此展开生产自救、锄奸反寇、减租减息等运动,复办琼崖公学,扩编革命队伍,并组织多次抗日斗争。
记者随后找到了村长高金宁。据他介绍,文头村原来是个大村庄,约200户人家,但因战乱离迁,现在只剩下了23户,人口不足百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村庄,承袭着“革命老区”的优点和荣誉,2002年,文头村成为阜龙乡唯一的一个生态文明村。
老传统和新文明的结合
文头村中有一条小路,名为“红军路”,就是琼崖纵队在文头村留下的唯一的痕迹。
村长高金宁说,在建设生态文明村之前,村里的风气曾一度相当败坏,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事情很常见,人们总是随意地往路上倒污水,由于牲畜都是散养,粪便到处可见。村民们拒绝种植水稻之外的东西,全村年均收入不到10万元。但这种状况从2002年起发生了变化,党员干部的呼吁唤起了村民们的凝聚力,“生态文明村建设起来后,党员干部不断地开导、引导村民,促成村民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改变。”高金宁说,村民们现在对猪和羊全部圈养,不再乱倒脏水,环境上改观最为明显。同时,组织村民离开旧村,在新村的土地上盖了统一的明亮整齐的大瓦房,有卫生间和洗澡间,用上了沼气,结束了世代住茅草屋的历史。全村年均收入达20来万元。
全村唯一的大专生
22岁的高金存是目前文头村中学历最高的人。2004年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之后,高金存就一直回家呆着,“我学的是兽医专业,在外面不大好找工作,还不如回家发展。”
也许是受学历的影响,高金存很受村民们的尊重,小孩子都喜欢整天跟在他的周围转。“就说这生态文明村吧,要说实惠和利益你可能直接感受不到,但你看看现在村里的风气,村里的环境,你就能体会到生态文明村的好了。”高金存还告诉记者,村民们大多数连初中都念不完,他们对政府的一些政策可能理解不透,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他们都相信党和政府,“我们村一开始搞农村合作医疗,全村的人全部都报名了,特别快。”他说。
离开文头村,回头望去,掩映在绿色中的村庄一片生机勃勃。
本报首席记者 张越 记者 王小武/文 陈康/图 |
|
|